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两种“本能”(杨欠菲)

发表日期:2018/4/19 19:15:21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杨欠菲 有649位读者读过

暑假过后,我跟班走继续教我人生中第一个班级,继续担任他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继续与我班的“猴子”斗志斗勇。刚报道就接到转校学生三名,给予本班的情况我下意识的开始跟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的情况。转眼间到了单元测试的时间,考试一结束我就先批改三名新学生的试卷,其中一名我叫小朱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愤怒”。

  1. 追根究底

       “小朱,你放学留下。”我气冲冲地说。

       “哦。”

       “小朱妈妈,孩子这次才考三十几分。这与你给我说的八十几分相差也甚远了吧!孩子学习基础到底怎么样?”

       “孩子刚刚转过来,可能不太适应。”

       “不适应?和他同样转来的两位学生都是八十几,跟他们母亲当初说的相差不大。孩子不适应,六十分能考吧?”

    “老师,孩子其实很不太喜欢语文,在原来的学校语文成绩也不如人意。”

    “哦,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爱上语文。”

    “好的。”

  2. 对症下药——盯

    瞧,上课的时候总爱低着头不听讲摆弄钢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它们都成了他的玩具。

    “小朱,三个‘一’”

    “又到了我们开火车的时间,火车从那开。”

    “火车从这开。”

    “这么多小火车,我们就从小朱开始吧。”

    “火车开的又快又稳啊!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含有‘番茄太阳’的句子并思考他们的含义一样吗?”

    “同学们刚才读课文时真热闹,谁愿意向大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这么多学生都找到了,我们先来听听小朱的读。”

    “谁有不同的句子?”

    “好,我们再来听听小晨的读。”

    “找的真好,谁来评一评。”

    “老师,我与小晨找的一模一样。我要帮小朱纠正的问题是首先句子读的不完整,接着我建议他课前预习时多读一读课文。”

    “评的真好,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下面让我们继续走入课文......”

  3. 对症下药——读

    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十分可爱。但是让我发愁的是他的汉语拼音基础很不好,家长忙于工作无暇辅导,拼音的不好影响了他的识字,影响他家庭作业的完成,更影响了的语文成绩的提升,下课总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朋友。

    班级里有个图书角每学期开学,孩子们都自觉性地捐献一本或几本自己最喜爱的书放到上面,很多孩子一下课就积极地去架上选取自己喜欢看的书。有的学生看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书,有的学生看充满想象力的科幻书,有的同学看群雄纷争的《三国演义》......。小朱却从不去图书角,我问他为什么不去拿,他低着头小声地说:“我很多字不认识看起来很困难,问同学简单的字我怕别人笑话我。”我鼓励他不认识才要看啊,看的多了就认识了。老师愿意做你的“字典”,欢迎随时来问。有一天课间十分钟了,他急匆匆的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本书。我立刻明白了用鼓励的眼神看了看他,他慢慢地走到我的身边,在他的手指下我开始教他认字。有一次下课后我因帮助孩子们布置黑板报留在教室里,猛然间看到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书。一会儿,他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一定是被什么有趣的故事感染了;一会儿,他仰头哈哈大笑,一定是被故事里的人逗乐了;一会儿,他着急地抓耳挠腮,我猜是否又遇到不会的字了。我轻轻的走到他的身边抚摸一下他的头自然的问“需要帮忙吗?”,他见是我有些拘谨的说:“有”。我又说“你试着自己解决,如果实在不会的我们在共同解决好吗?”,他腼腆的“嗯”了一声。接着他开始查起了字典......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经常来往图书角和办公室,更让我高兴的是自从看书开始,他认识了很多生字作业完成情况也好了,他的妈妈每次来接他都会跟我说现在回家开始抱着书看了真好。

    第二天他早早地来到办公室等我,“老师,我又有不认识的字了。字典忘带了,你能叫我吗?”当然可以,正在我们读的时候......

    “老师我们第四组的作业交齐了。”

    “老师,我帮你检查了小朱写的拼音写词语对了好几个呢。”

    “老师,我帮你检查了他写的所有题做的很不错。”

    听到孩子们的表扬,他的脸不由得红了。看到他从读书中成长,从读书中受益,我露出了既欣慰又高兴的笑容。

    四、对症下药——家校合育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想好”的愿望,也是他们的“本能”,只不过常常被懒惰所代替。看到小朱点点滴滴的进步,我又一次的找来了他的母亲再次沟通并制定了计划。

    1.家长每天晚上帮孩子默写课后词语。

    2.及时沟通孩子在家写作业情况。

    3.我及时给你们反馈孩子学校的表现。

    “好的,谢谢老师。”听着他母亲爽朗的回答,回想起第一次的沟通,我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时间如白驹过隙,考试的时间又到了。批改到他的试卷时我反反复复的核算分数六十、六十、六十......我马上拍图片给了他的父母,他的母亲立刻就打来电话不断地说:“谢谢,谢谢.......”孩子知道的时候也开心的手舞足蹈。事后我思考了很久,也反思自己:做老师要有爱心、责任心,但更重要的是有耐心与恒心,同时学会等待、学会引导、学会沟通。当你对学生付出真心时,没有哪个学生是感觉不到的。不过改变学生、感化学生,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讲究方式,帮他们订制一个个能够摘到的“果实”。当一个个的“果实”摘到之后,这棵希望之树也会结出更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