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繁花》读后感--芮丹丹

发表日期:2018/4/28 15:30:34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芮丹丹 有690位读者读过

这几天读金宇澄的《繁花》,刚开始会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一则消息,王家卫要把繁花拍成电影,并请梁朝伟来出演沪生。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看到的消息,也不知道这消息的真假,只是让我记住了《繁花》这本书。在机会合适的时候读到了这本《繁花》。                  

《繁花》在叙事语言上的尝试确实令人心悦诚服。首先,小说用上海话来写,作者坦白出版时将稿子逐字逐句通了多遍,为了让北方人也能懂。沪语写作真是写出了上海人的某种思维或者心理,不懂上海话的北方人也许能看懂,但不一定能体会其中之妙。其次,《繁花》通篇都是短句子,但是很耐读、有韵味;写法上只写人物如何说、如何做。作者说他感兴趣的是,“当下的小说形态,与旧文本之间的夹层,会是什么。”我想说的是那份黯然和茫然。

这本书围绕着主要人物周围的邻居家人各有特色,我印象很深的是写阿宝的妈妈,纺织厂女工出身,家里挂着毛主席照片,每日都要向着照片感恩或诉说烦闷,原来是信仰基督教的,现在顺应组织,改信仰了。

重大的社会变革,不同出身的人们遭遇了不同的心理冲击。这本书中有几个桥段,读后心生寒意,几度哽咽。一个是下乡去了东北的姝华,从东北恍惚归来。一个是阿宝爸爸做地下工作时的老上级解放后蹲了廿十年牢后,放出来后第一次和阿宝爸爸在饭店见面,从老人的衣着到他的神态语气,读了真是唏嘘。另个写阿宝看望已是暮年的黎老师,作者笔下的那间老屋现在还萦绕在我脑海。大时代之下的人生百年,真正是如齑粉一般。

繁花的故事好看是好看,可他的一点不文过的写实风格,带给我对上海的另一种感受:阴暗、琐碎、悲伤。

由于学识浅薄并没有看得出《繁花》里更多更深的东西,对它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就像是我们日常的市井生活,有时有些琐碎的让人厌弃,又在大部分的时间里美滋滋的度过,老式的弄堂里充满了欲望、不堪,可始终有亲情、爱情、友情的支撑,即便是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的李李,也终会有阿宝的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