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策略(潘雪梅)
发表日期:2018/10/29 7:00:34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潘雪梅 有893位读者读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自始至终要把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看作是自己最重要的能力。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名言。
一、文本解读释义
何为文本?鲁德涅夫在《20世纪文化百科词典》中谈到对文本的界定:“文本,是有意义的语句的序列,它们传达信息,表达共同主题,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它是人工创造的,内容连贯且形式恰当的语句序列。何为解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通过分析来理解”,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伴随整个课堂的,教师在课堂上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评价文本,从而确立并且达成三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同时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此次改革将对话教学推向了教学实践的最前沿,改革之后,沉寂的课堂变得热闹了,但是对话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文本解读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细读文本,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呢?
二、文本解读的主要问题
课改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问题也伴随而生。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补充了太多资料,太多的媒体演示,使得对话教学脱离文本本身。比如在教授《海伦·凯勒》一文时,有些教师的教学重点则放在补充大量关于海伦·凯勒的资料感受海伦·凯勒的人物品质上,教师认为课文内容学生一读就懂,这时补充资料必不可少,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是我们不应该削弱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此文主要通过描写海伦·凯勒摸盲文、学说话的经历来歌颂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但是教学教学不应该只是资料的汇报,应该紧扣文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品味关键词中体验海伦·凯勒在摸盲文、学说话时的艰难险阻以及体会她顽强不屈的精神。
其次是教学对话的形式化和对话内容的浅显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浅显的解读导致了教学对话的形式化和浅显化,这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就一些常识性、简单的是非问题与学生进行一问一答,这样往往会浪费时间,这些无实质性的问题相对文本而言都是无效的对话。教学对话的形式化还体现在教师往往会搁置学生的问题,他们会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进行提问,这样的课堂往往是低效的。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度,还是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三、加强文本解读的策略
开展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高于一般解读能力、带有语文教师专业特点的特殊解读能力。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意思,还要求教师根据阅读时的理解与体会,对文本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加以预判,并富有想象力地把文本初步分解成目标、方法、过程等,为教学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用我平时喜欢说的比喻就是,“把金子挖出来,把珍珠串起来”。
(一)阅读自由,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尴尬的场面:有的教师每教授一课,都要手捧教参,热衷从网上下载课件,以现成的课件来代替备课工作,该讲的也讲了,但是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教师本身也没有得到提高。仅靠一纸教参,人云亦云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教师缺乏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想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阅读自由,让自己从一般读者的身份与文本进行对话,而不是参考了各种教参后形成的对文本的解读。
(二)探寻编者意图,把握重点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包括教师对编者意图的解读。从文本的创作角度来看,各个文本之间本来是毫无联系的,但是它们却出现在一本教科书,一个单元里,这就需要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同时必须要探寻编者的意图。首先教师在对本文解读时要从宏观出发,思考每一篇文章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一单元的目的是什么?如教师在教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如果没有探寻编者的意图,那么教学的重点也许就会放在充分解读林冲的人物性格上,把林冲的性格挖掘地淋漓尽致。但是,如果我们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探寻了编者的意图,那么我们的教学重点就会发生转变。
苏教版教材编委谈到选编此文的初衷时说:“我们选择此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一下中国的四大名著,让学生对四大名著产生兴趣,通过设置“讲水浒故事”口语交际板块,让学生去课外继续阅读。”因此,从编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是对话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把握文本整体,建立联系
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说:“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人。”[]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必须联系作者本人,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但是教师在把文本与背景进行联系的时候,往往会陷入另一种尴尬的境地:作者与时代背景一一对应,形成教学的机械化。如教师在教授《清平乐 村居》时,总是会联系辛弃疾所在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这首词,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把时代背景融入到辛弃疾的所有词中就似有不妥,《清平乐 村居》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分析辛弃疾遭受的打击与非议。
(四)自身加强,团队合作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文本的解读存在个人主观性。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这时,为了教学出现误差,就不得不团队合作,教师之间分享各自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合理、更深刻的理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我们教师而言也一样,多读文本,才会读明白,读透彻,才能自信地走向课堂。多读文本,让课堂少一点形式,多一份平实;多读文本,让课堂少一点模仿,多一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