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给孩子上文学课》读后感-马艳婷
发表日期:2018/11/5 12:08:43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军 有2021位读者读过
读《给孩子上文学课》有感
上周的视导结束后,我发现想要上好一节好的语文课还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一年级的课堂当中。而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好的文学素养包括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需要的,怎么才能去上好一节语文课,怎么才能用正确的语言去教导引导孩子?我抱着这样的问题去学校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利用休息时间,我读了张学青老师的《给孩子上文学课》的第一辑-中国散文中国风。
光是从本书的三篇序言开始,就已经能感受到张老师的文学课堂是多么的精彩多么的够滋味了。张老师在这本书中,绘制了一幅文学学习地图:从散文,童话,小说,图画书,诗歌以及文学微创作等六个方面,对问儿童的文学教育展开了论述。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其实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去识字,学习学校相关规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文章,包括散文,诗歌这些涉及到阅读,情感体会,语言描述的学习要等到高年级才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内容。但是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文学是以文学的方式馈赠给儿童的精神哲学。文学学习就是要从儿童抓起,我们要用文学来唤醒孩子心中的太阳。在后记里,张老师这样说道:“文学对人的情感的熏陶,并不能是徒长有点儿伤春悲秋的情绪,而是借助作品唤醒和点燃人的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以及澡雪精神,从而唤起人对这个世界最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以及向着美好生长的力量。”这正是她对哲学和儿童精神哲学真切的阐述和文化学的表达。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以儿童为本,一个在童年没有受过文学浸润的孩子是可怜的,一个没有被文学氛围萦绕的校园是可怕的。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所有的孩子的起点都是相同的,包括家境,父母的学历,知识。那在学校里接触的课堂和老师就是最能影响到他们未来发展的因素。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肯定是要从提升自我开始,首先得让自己喜欢文学,愿意了解文学,才能在课堂上去影响孩子。初读完第一辑带给我的震撼还是很大的,突然就觉得自己的课堂仿佛就是在按照文本给孩子灌输知识,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文本,了解孩子。好在日子还长,我还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
第一辑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棵银杏树》教学实录,也让我了解到在中小学阶段,巴金,冰心,老舍,叶圣陶,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的作品是适合儿童们去阅读去解析的。其中叶圣陶的散文在张老师看来是最适合小学生的。首先是叶圣陶先生本身的教学经历丰富,曾经奋斗在教育一线,知道什么样的文章孩子们可以读得懂,其次就是他老人家在写作时是非常重视思路,好思路形成好结构,结构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文章内容的表达。所以在文章的思路架构这一点上,《三棵银杏树》的思路架构无疑是值得学生下一番功夫去体会的。
教学实录中,张老师先从文章的课题入手,接着就是根据银杏的四季描写来帮学生去梳理思路,最后就是体会情感,去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他的心境以及他对银杏树的喜爱是怎么通过文章中对人物和景色的描写体现出来的。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是以纸质版的形式呈现给我们,但是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张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用语言文字去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展开讨论的过程,我不禁在想,如果当初我也在张老师的班级里上课,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初中的时候,我对于语文老师的印象可以说是学生生涯中最好的,觉得孙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他的课上,课文中的每句话都可以延伸到古今历史,无论什么他都可以侃侃而谈,常常是还没有听够下课铃声就已经响起。这些对于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只希望以后自己能够坚持虚心学习,不负梦想,不需要做最好的,但要做孩子们最喜欢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