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多元调和 :初探融入多学科的语文课堂实践 芮佳佳
发表日期:2018/11/9 17:13:20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军 有617位读者读过
【摘要】就小学语文课文的文体特点以及所涉及的内容关联来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很多课文与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在新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人才目标要求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最终极的教育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研究,如何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更充分地发挥语文的教育教学功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多学科调和语文味,紧追时代脚步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高速增长的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日益高要求,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进行这样的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育进行细致的分学科教学,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相互联系甚少,这样的教学还能够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吗?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吗?还能符合新型教育改革模式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将中小学不同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是必要的。而且有机地融和各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产生很多的裨益。
(一)多元调和,密切知识联系
时常听到家长们议论这样的情形:现在的孩子真可伶!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远远看去像一只只被压覆重壳的小蜗牛。学校的课程也是五花八门,除了数语外,孩子书包里还要背十多本书。学生每天上课,分成那么多我们说不出的分类,还不搞迷糊了呀!学科之间长期处于分立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弊端也日渐显现。
就像在一座茂密的森林中,除了有一棵棵参天大树之外,还生存着小草、野花、土壤和细小的生物等等,这一切相互依靠共同构成了一座森林。而知识本身也是一个整体,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为地将知识划分为一个个的独立学科,学科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破碎的、片面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将原本失去联系的各个学科之间重新建立起应有的联系,重建合作的关系,主动去构建知识间的这种联系。
例如,语文课本中有一些与自然科学知识有紧密关联的课文。《冰花》、《小动物过冬》、《智慧鸟信箱》等课文,仅靠语文知识是不够的,只有与自然知识相结合来教学,课文的一些内容才能够被学生理解,陌生新颖的自然科学知识也使学生的探究意识更强烈。如:《智慧鸟信箱》是一篇介绍青蛙生长的文章,可先给学生展示青蛙与小蝌蚪的对比图片,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读课文,争当一次“小小生物学家”,学习的兴趣已经从理解文章的大意转变到有趣的科学探究新发现中去了,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就容易多了,也积极主动多了
(二)多元调和,完善教师队伍
想要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之前,教师之间应该有类似集体备课、集体交流这样的讨论活动。这样的互动交流能够优化教学资源,扩大彼此的视野。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教师彼此之间交流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经过有效地沟通、探讨与研究,在如何能够将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也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养。
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是教学资源,大部分教师能将有利于自己教学的资源选取一部分为己用,如果教师集体能够把彼此零散的片段融合起来,那么展现在学生们面前的会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呆板的、被动的,他需要调动自己全部的思维去考虑怎么样的融合才不生硬,这个思考的过程对教师就是一种提高,一种促进。不同的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汲取他人的观点。正是因为有了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契机,教师个人成长的道路更加平坦了。
(三)多元调和,哺育健康生命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的人。” 而学科间交叉融合则是一种使学生平衡发展的教育形式,它可以使学生慢慢寻找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决定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传统的分科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偏科现象的发生,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结合科学的、美术的、音乐等其他学科的学科内容有效教学,也许孩子们会培养出各科均衡发展的,“爱屋及乌”的学习习惯和发展状态。我们需要的也不是仅仅算数好或者语文好的小怪物,我们需要个性飞扬的、全面成长的、健康自然的孩子,希望在她们的脸上有充满童真的笑容,有充满童趣的举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去过深的挖掘某一门学科,而是融合这些学科,将有趣的、生动的知识传达给学生。
现代教学要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成果与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的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更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活动空间。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利用其他学科的独特魅力,丰富课堂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我将就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活动进行的尝试,为语文教学的更新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力求为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发展做出一些探索和发现。
二、在实践的舞台跳出和谐“花式”舞步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编辑课本的编者有意识地跟随时代潮流,不仅文体样式丰富,而且文章内容渗透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究其根本,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利用好语文学科的丰富内容,关注科学、文化、自然、社会、道德等各个领域,把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融合,优化课堂结构。
(一)学科内容的多元融合
1.情景建构,彰显图文魅力
抽象的文字描绘的是生动形象的画面,如何将抽象转化成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的一幅幅画面,教师可以运用图面、简笔画、学生自由想象绘画等多种方式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我做过这样的尝试:《月亮湾》教学片段
师:老师太喜欢“月亮湾”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了,想把这里的景物画下来带画家珍藏,不过老师需要你们的帮助,请你做导游,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色介绍给我,我来把他们画出简单的轮廓。
生:我最喜欢第二小节描写“月亮湾”河水的句子—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师(黑板画简笔画)你喜欢清清的河水,从哪里能看出河水真清澈呀?
生:河水很清,才能倒映出小桥和绿树的影子。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生:刘老师,我想向你介绍一下山后的茶园—山上长满了茶树,茶园里不时飘来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真是好听极了!
师:老师也很喜欢采茶的乐趣,在夕阳的照耀下,茶园里的绿茶都变成了玫瑰色。(手绘简笔画)
……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儿吗?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文字、用我们的朗读再来给“月亮湾”点赞吧!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需要教师学习简单的美术知识,为丰富的课堂结构做好准备,儿童在情景体验中走进文字,口中读句子、心中联想画面,从而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丰富热爱自然、体会劳动乐趣的思想感情。
2.声乐引领,促进情感熏陶
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人对于美的感受和创造,都可以因为音乐的参与而锦上添花。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需要音乐,而且它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教学环节融入音乐,优化教学—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利用音乐,配乐朗诵;利用音乐,制造高潮;利用音乐,巧妙结尾……
我在教学中也有过这样的尝试:《母亲的恩情》教学片断。
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歌者饱含深情的演唱,镜头里母亲白发苍苍、身体佝偻,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用音乐拨动学生的心弦。在教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我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抓住局部,重点突破,从课文从找到与诗句相对应的语句,反复诵读,从重点词语中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深厚的情谊,为朗诵古诗奠定情感基调。
师:同学们,我们从油灯下密密缝衣的一针一线中能感受到母亲的“恩情”,从孟郊临行前母亲的句句话语中也感受到母亲的“恩情”,前行远游的孟郊看到沐浴阳光的小草又联想到自己的妈妈,他的惭愧、他的感恩更让我们懂得了母亲的“恩情”,让我们再来齐声朗诵《游子吟》,读出你的理解、读出这份伟大的母爱、读出我们对养育我们长大的妈妈的感谢!
生:《游子吟》(配乐朗诵,声情并茂,感人震动)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二)学科教法的多元融合
1.巧用方法,文通意达
自然学科的计算法、实验法、表格法,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为了准确、具体、生动地突出某些事物的形状、大小、多少等特点时,常用许多数字来充实内容,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对于这类教材,我们就可以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曾运用科学学科经常运用的“列表格”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运用“表格法”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够很好地培养其把握文章要点、理解作者思路等能力。
案例:走近兵马俑,感受特点
师:同学们,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还记得哪两个方面吗?(适时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这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预设)
生:兵马俑非常多,数量大。
生:兵马俑里有各种各样的俑,各有特点。
师:课文的第3自然段,就总结概括了兵马俑所具有的两大特征。
生: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让我们走进文本,去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请你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2、4—9自然段,用自己的笔做出标记,找出能够表现兵马俑这两大特点的句子,画出关键词。我们一起来共同完成这样的表格(投影出示表格,填写两大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红色字体为教师课堂上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总结填写的答案)
兵马俑的特点 | 规模宏大 | 面积大、数量多 | ||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 ||||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 将军佣 | 威风:身材魁梧、昂首挺胸、神情自若 | ||
武士佣 | (同法学习、归纳) | |||
骑兵佣 | (同法学习、归纳) | |||
车马佣 | (同法学习、归纳) | |||
弓弩手 | (同法学习、归纳) | |||
马佣 | (同法学习、归纳) | |||
生:大声朗读、默读浏览、边读边画。
师:文章的第二小节,作者为了展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为我们介绍了三个俑坑,读完了之后,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它们给你的感受吗?
生:大(师填写“面积大”)
师:请你找出关键词来表现它的“大”
生:19120平方米、50多个篮球场、长230米,宽62米……
师:作者在文章里用如此多而具体的数字,直观地、准确地向我们展示出了俑坑的大小,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请你再来通过朗读把这些数字凸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面积之大。
生:(有感情的朗读第2自然段)
师:俑坑之大,相应地就表明什么多?
生:兵马俑多(师相机填写“数量多”)
师:作者同样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兵马俑之多?
生:一行行、一列列、巨大军阵
生:看起来就像秦始皇的大军,也能看出来兵马俑很多。
师:我们从这些数字和词语中读出了兵马俑—坑的面积大、数量之多,真是
生:规模宏大
师:兵马俑为什么能被称作“举世无双”、“绝无仅有”,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宏大,还因为匠工们塑造出了惟妙惟肖的兵马形象,课文的4到9自然段,分别描写了多少种兵马俑?
生:将军俑、武士俑、骑士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投影出示,填空)
师: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将军俑的。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描写将军俑身材、衣着、动作、神态的词语,说说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将军俑具有大将风范,很有威风。他身材魁梧、昂首挺胸、神态自若。(师填写将军俑的体态特征)
师:你能读出将军俑的威风和大将风范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同法学习其他俑种的特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抓住文章的重点,聚焦关键字词领会兵马俑的性格各异的人物造型,以及规模宏大的整体特征。通过表格疏通了文脉,而且重点分明、条理清晰,表格法在说明文的学习活动中展现了它的巧妙用处。
2.灵活组织,内化外显
小学学科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里的调查法、访谈法。美术、音乐和体育等艺体学科里的表演法、训练法等,都可以与语文教学方法相融合,达到优势互补,从而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以获得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我曾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运用表演法,孩子们通过恰当的活动体验更好地理解了“挨挨挤挤”、“冒”的生动准确。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荷叶?(出示一幅荷叶茂密的图片,配上文中描写的语句)
生:荷叶非常多,靠的很近。
师:你从哪个词语读出荷叶的多呢?
生:从“挨挨挤挤”可以看出来(师单击课件,词语变为红色凸显)
师:请喜爱荷叶的小朋友到我这儿来演一演“挨挨挤挤”,生长茂密的荷叶。
生:(主动上台,争先恐后挤在一起)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们会读得更好。(生齐读)你们再看,从茂密的荷叶间长出了什么呀?
生:(齐)荷花
师:荷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呢?课文用了一个动作,谁想来演一演?(生表演冒的动作)
师:采访你这朵小荷花,你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生:从许多荷叶间,用力的、努力的……
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过荷叶与荷花的生长之后,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学生自己感悟相比较教师直接讲解词义要领会得更好。这样的训练活动能将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落到实处,儿童的语文学习不再局限在象牙塔里,而是走向实际,内化实用。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一道同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扩大知识的空间范围,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和融合,使各个学科从分散的,相对隔绝的,自成体系的小学科形态向一种综合的,联通的,相互紧密相连的大学科体系形态转化,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陈莲.在学科融合中夯实语文教学.《新校园》,2014年第08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