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拓宽眼界,不负韶华(刘娟)
发表日期:2018/11/21 15:09:45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860位读者读过
在来江宁小学之前,我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语是懵懂的,虽然也经常参加一些教研活动,然而多半都是被动甚至是被逼无奈的。自从去年加入江宁小学这个大家庭后,我蓦然发现,原来教师自身的价值还可以如此深度挖掘——教书育人并非一份简单的职业,它是一门极大的学问,通过钻研这门学问,教师不仅可以成就学生,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么浅显的道理,以前的我对此却是一知半解,因为就我而言,已经有了几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和思维已经趋向固化,尝试新的改变无疑是痛苦的,即便如此,过去的一年,我确确实实也经历了这样由痛苦到快乐的转变过程,我努力让自己适应、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如今,我为我的改变雀跃不止,不管是否成功。至少,从此以后,我有了新的努力方向。
马校经常说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老师要多读书、勤写作、敢于上公开课,马校的话语是在告诉我们,这才是教师成长的三大基石。一年来,我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来提升自己。尤其是外出学习,暑假期间与吴中豪、薛法根、张祖庆、杨文华、王东精等全国著名专家、名师近距离接触,不仅给我带来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和动态,还有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7月11号—7月14号为期4天的学习收获,我将其总结为四大板块:教育专家理论报告、分班磨课及展示、教师成长经历演讲、课题与课题建设展示。其中最后一个版块,于我而言是相对陌生的,或者说是本次学习的最大收获,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层面,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一种理念,要想走得更远的一种途径。
通往这条途径的道路是曲折的,荆棘密布,阻力重重。然而,坚持,认准了就去做,这才是实现课程理念的最重要的利器。著名特级教师高子阳就是拥有这把利器的“狂人”。他讲座的主题是《“1525+N”多读多写教学实验》,首先他向与会老师介绍了“1525+N”的实验课程内容到底是什么?接着又向大家诉说了自己做这个实验的初衷。最后他告诉大家他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高老师是一位始终坚持在一线的语文老师,他从2004年春季开始,坚持每天利用10-20分钟时间大声朗读整本书给学生听,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给家长做培训,促使家长重视孩子的多读多写,他还开设“高子阳”公众号,有记录式的读起来,带着家长与学生读与写,并且他还努力让每篇课文都有整本书阅读,利用图画书开发了改变儿童写作的“七堂课”。高老师的实验让全体与会老师深刻感受到了一位长期坚持在一线老师的深刻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可以推辞掉学校的中层领导职务,可以视考试分数如粪土,可以置一切世俗目光于不顾。然而收获也是令人艳羡了得。于学生而言,他们获得了无可比拟的课内外知识,让学生的长远发展成为可能;于他自己而言,高子阳老师说,能评上特级教师等一系列荣誉都与之有关。他的幽默风趣,真诚坦率,赢得会场阵阵掌声,虽然他的观点我不敢尽收己用,但这种精神与理念不得不说令人佩服,让人脑洞大开。说得通俗一点儿,这就是所谓的“放长线钓大鱼”吧。
关于阅读,还有广东名师李祖文老师的《群文阅读,让学习真实发生》,他在讲座中聚焦说明文专题,进行了几次不同议题的群文阅读,直观地呈现了一个孩子的习作作品不断改写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学习在真实地发生。重庆市特级教师王小毅老师在《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分类与对话》的报告中指出:课外阅读课程化是统编教材的一个亮点,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当代追求。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有“分类”和“对话”意识,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的讲座,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丰富的课例分析和策略指导,让在座的老师受益良多。
另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讲座《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教学活动设计》既务实又易于操作,儒雅而不失幽默,深沉而不失激昂的张祖庆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实例讲述了写作教学的甘甜与困苦,听课老师们感同身受。他围绕“真实语境”“读者对象”“体验活动”“写作支架”四个重点,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写作教学经验,极具操作性、指导性,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教学法》之绘本教学,以图画书为例阐述了三种绘本教学方法。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的复述教学法;以《好脏的哈利》为例的推演教学法;以《我的爸爸叫焦尼》为例的改写教学法。朱教授指出我们要把优秀儿童文学的细腻之处感受出来,凸显绘本的魅力,并且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构建阅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的《小学语文读书课程建构》报告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中的核心是读书,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小学阶段正是读书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抓住!老师要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吴教授对我们的这些谆谆教诲更是从理论的高度言明了阅读课程建设的迫切性。他让我们明白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习作的良好习惯。
此外,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老先生,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敬佩不已!长达个把小时的学术报告,老先生完全脱稿,思路清晰,表达有序。他为老师们梳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将课程比喻为蓝图、方案和乐谱,把教学看作是施工、比赛和演奏的过程。老师们都应该正确对待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让教育的黑洞敞亮、澄明起来”。他指出: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是学科育人,而学科育人的实质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目的是培养有核心素养的人,培养核心素养在中国的创新是开发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我们需要以下两点意识:一是培养思维意识尤其是批判思维意识;二是设计学习活动让抽象思维变为具体过程。我认为这是当前文本教学解读与活动设计的理论来源,他为我们解释了以学为主教学的来龙去脉,并指出了践行方向。这些教育界大师们围绕“核心素养”,从阅读课程、写作课程、读书课程等方面为大家带来饕餮大餐,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受益良多。
此次高端研习营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深度互动与风采展示。“现场磨课”“说课之夜”“演讲之夜”“磨课分享”“成长论坛”“课程论坛”“说课展示”“演讲展示”缤纷内容,精彩纷呈,既有精彩的教学技能展示,又有感人的教育情怀的流露。这里我想重点分享一下“分班磨课”,每班一篇指定内容,我被分在8班。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分组研磨部编教材一上、二上、三上的一篇指定内容(包含识字、拼音、阅读、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中的一项内容)。每组一位主备,最后其中一组的会被择优在主会场展示。我们这一组的主备,是来自重庆的一位“辣妹子”,给人的印象身材娇小却干练有力,充满正能量。由于她近几年一直教中高年级,对最新的统编教材,尤其是对“文本教学解读”这一备课形式还比较陌生,虽然在大家的建议下已尽力修改,然而时间仓促,最终落选。我为之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她敢于展现自己勇气的佩服。我们班还有一位主备的教学解读特别到位,从年段与单元目标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契合儿童心理特点。可惜的是,她没有制作幻灯片,展示过程也不太熟练,我想这大概也是她被淘汰的原因吧。这让我重新认识到“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一真理的重要性。磨课后特级教师王爱华的细节点评特别受用,在《妈妈睡了》这一课中,教师有一处提问:你从哪里知道妈妈的慈祥呢?王爱华老师将其纠正为:你觉得妈妈慈祥吗?换了个问法之后,更能调动儿童的主观感受。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要尽可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问题的提出等方式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演讲与说课精彩纷呈,我们辗转于各个分会场,为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对象和内容,7月份的天很热、人很累,但是却很开心,我喜欢这样充满激情的日子。
四天的行程,满满的培训内容。各位教育界大咖竞相展示,大家都聚焦核心素养,希望引领小学语文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最后,我想说:眼界,注定心的格局;格局,框定人生的命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你来,或者不来,教学的真谛就在那里——“泉挂岩而成瀑,云映日而成霞”,美丽的遇见,有力的引领,深度的研习,博约通达,立己达人,我们在路上,永远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