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孩子的德育从模仿开始
发表日期:2018/11/30 8:59:56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胡梦婷 有711位读者读过
教育的本质是要养育人的道德。对于成人来说:“理性是道德思考的基础”,而孩子孩子的感性思维占主导,德育更多指向情感引导。德育不是说教,更不是责罚和逼迫。真正的德育应该是融合在生活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家庭环境和学校的教育对孩子的德育成长密不可分。家校合育的前提是家长,老师首先是一个有理性的人。西方德育思想家普遍关注理性在道德和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涂尔干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即具有理性,能够自律。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用理性约束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德育。
1.纪律自由
老师和家长给孩子进行德育的前提就是自己要遵守纪律。纪律就是使行为符合规范。纪律意味着在规范下的重复的行为。它的特点是常规性和权威性。一个守规范,守纪律的老师和家长必定会影响孩子一生。我在班级平时的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让表现好的孩子来分享一下你平时是怎么做到不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令人惊讶的是孩子总会说:“我家人一直是这样做的,我也就这样做了。”可见,一个家长的纪律自由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同样的,一个老师如果自己每天不按时上课,还每天口口声声要求孩子按时上课,这样的德育是没有说服力的。
2.牺牲精神
老师和家长需要有牺牲精神。这里的牺牲不是损害自己的利益服务大家。涂尔干指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行为从来就不具有道德价值,道德行为总是追求集体目的,也就是社会目的。”我奶奶说:“开学第一天去就是去打扫卫生,好脏,好累,奶奶让我晚点再过来。”我妈妈说:“学习最重要,班级活动不用参加。”这些看起来是小事,然而德育的危机却隐藏其中。
3.意志自由
有道德的老师和家长就是一个能够用理性来思考规则的人。涂尔干认为意志自由就是理智的服从,遵守道德规范。对道德规范本身进行思考,以社会目的来约束自己。这样的德育对孩子来说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