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期中家长学校心得-马艳婷
发表日期:2018/11/30 16:38:15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军 有620位读者读过
期中家长学校心得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教育却是恒古不变的话题。时代的发展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也日渐紧密。新策下的学生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更是逐渐突出。家校合育如何有效进行便成为了时代主题。作为一个新入职班主任,如何和一年级的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大致可分为四种: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以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然而好学者督促不学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得到熏染督促就学习。一个老师或者一个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首先要建立在对其思想、习惯、行为的引导,而其中行为习惯的引导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就尤为重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时常发现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父母文化水平、职业特点、教子方法以及父母特别是老人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家养成的行为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下是我在开学以来跟家长的沟通以及家长会后的一些实践和看法。
1.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1.1 每周一信(微信或者qq),家校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特别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学期,我坚持每周跟家长联系一次,可以通过微信电话或者qq等工具,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希望家长能跟上来,尤其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更是特别要求。比如,每个周一孩子们从周末的放松氛围中重新回校,导致每个星期一孩子们显得特别懒,不能静下来做学习上的事,上课有一些玩文具,下午打瞌睡的也特别多。老师分明感觉到有一部分家长不能较好地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开学的家长会中说过,星期天不能让孩子太疯玩,晚上让孩子早睡,让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通过跟一些家长的多次沟通,很多家长体会到了我的苦心,跟着一起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学校内,家庭里一致的严格要求孩子。
1.2 培训家长,共同提高。
作为一年级的新生,目前我们班只办了两场家长会,一场是开学前的学前教育,另一场就是12月25日周天上午的期中家长会。学校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多种形式的家长会,每一次家长会,我都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按学生生活习惯的差异分类开家长会,并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探讨。期中这次家长会会我主要是和家长分析了孩子三个月以来在学校的种种表现,有表扬有批评。更多的是分析了这三个月以来由于大部分家长们的配合,我们才能一起从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上配合的很好。以后的家长会,我会从内容上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好榜样;请一些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孩子的家长来给其他家长传经验……这些既提高家长的素质,也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及时沟通,重点督促。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只有真正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性,才能发挥对孩子的最大教育。而前提是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在开学初,我就通过学校下发的学生信息表当中大概了解了班级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如果学生在学校有问题,我会把家长找来,交流沟通,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并且了解清楚问题孩子的家庭环境,教育负责人主要是谁。我班有一个男生,是个单亲家庭,爸妈离婚,爸爸外出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奶奶身体也不是很好,生活卫生习惯挺好,但是学习习惯很差。入学后,课桌里的书籍、本子一团糟,回去之后布置的作业也是经常写不全,由于爷爷奶奶不会用智能手机,所以对于学校下达的一些信心了解不清楚。爷爷住院期间,甚至衣服穿不到一天,准会脏脏的……为了改变这个孩子的学习习惯,我找来她临时监管的姨奶奶,请她帮助督促这孩子周末回家后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几周的共同努力,这个孩子已经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了,也能把书包以及书桌整理得比较整齐了。
1.4 定期家访
家访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特点是个别指导,针对性更强,指导更具体、更细致。学校认真组织落实“教师大家访”,仔细斟酌各具代表性的家访对象,与家长商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最后完善相关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并根据家访情况在新学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个工作我因为各种时间问题目前还没有进行,后面半个学期我会开始把此项计划开始起来,做到更好的了解学生家庭学习环境,从各个方面更有效的去帮助孩子。
随着现代家长们的文化素质地提高,他们很大程度上愿意并且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们进行配合。但也不排除少数不明就里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学习直接放手交给学校。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在这个教育的大氛围下,在社会的带动下,时代的召唤下,家校共育能合理高效的进行下去,形成良性循环,也给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