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家校合育 共促成长(杨悦)
发表日期:2018/12/3 8:47:28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杨悦 有983位读者读过
家校合育 共促成长
“家校联系”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处理好家与校的关系,会使教师工作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但是对于家校合育,很多家长没有这个概念,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误区,也没有家庭教育的观念。
一、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一)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主要任务
在农村,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主要责任就是在学校。所以这些家长肯定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他们常常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对孩子提出要求,指责孩子过错的多,但是他们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没有关注自己的素质。忽视了自己在孩子中的重要性。
(二)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是最主要的任务
成绩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事,而且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家长们也只需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其它方面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因此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最终贻误了孩子的前程。
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肯定是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学校地处乡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部分家长整体素质也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还有些孩子由爷爷奶奶监护,还有一些托给亲戚朋友来监护,这样极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或者使孩子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
还有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与后天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而且部分学困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基本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等等这种状况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三、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育,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一)树立合作意识
想要孩子成长成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缺一不可,所以这就要学校和家长树立合作意识,建立长期的合作战略,同时家长更要和班主任形成伙伴关系。班主任是家校合育的重要中间人,承担着家长与学校和任课老师沟通的责任。班主任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学习情况,家长也要理解体谅班主任的工作。
(二)利用QQ微信强家校沟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信和QQ可以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把学生
学习情况作业情况上课表现都可以发给家长,甚至可以发视频给家长看的更直接,这样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QQ和微信还有发语音照片的功能,所以孩子在即可以发朗读课文的语音给老师,家长可以发孩子在家学习的照片,这样老师可以远程指导,对孩子更好更方便的教育。
(三)召开多种主题的家长会
老师和家长沟通最为常见的形式就是家长会,家长会通常是在考试后进行,对本次考试
进行分析为主题的家长会,这种家长会一般是向家长传达学生该阶段的学习情况,起到统一教学目标的作用。除了这种主题的家长会,班主任还可以根据驾驭需求召开其他主题的家长会,比如安全教育,爱国教育等,为家长补充知识,拓宽教育思路,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学习。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选择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让家长可以直接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主要职责是对学校教育工作起到参谋和监督的作用,同时搜集家长们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协调家长与学校的关系,促进学校教育的不断完善,让孩子更好的生活学习。
但是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而孩子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人。
只有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教育才能有成效。学校与家庭若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就会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的困难,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要努力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