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沟通、用心、得法——家校共育的三大法宝(汪秀琴)
发表日期:2019/1/10 16:10:03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军 有768位读者读过
沟通、用心、得法——家校共育的三大法宝
教育离不开两大主体部分,一是家,二是校。家即学生的家庭,校即学生所在的学校,家庭和学校共同构成了教育中的两大部分,而连接这两大部分的则是教育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学生每天的生活主要场所除了学校便是家里,因此,掌握这两大主要部分之间的联系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学校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而班级则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家的感觉,则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家长的通力合作。如何才能使家校共育变得更加顺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一、加强沟通
俗话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沟通的作用不言而喻。很多时候,家长对班级出现意见或者不满往往都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一个成功的班级,往往是在一位善于沟通的班主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家校共育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加强家与校的沟通,一方面班主任要将班级中的主要事务及时和家长反馈,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及时的主动的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交流。在如今通信发达的自媒体时代,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渠道有很多,主要包括:电话、微信、QQ以及各种通讯工具。既然现在的通讯如此方便简单,家长与学校何不好好把握这样的机会呢?学习方面,作业每天的反馈以及考试的反馈都是家长们十分关注的部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班级群中有必要给家长们进行及时地反馈。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使得家长认识到老师在学校的工作情况。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也都很愿意听老师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以及表现,这样的信息反馈可以有各种形式:照片、视频、音频和文字等等。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家长来说,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的情况更为关注,他们也迫切希望老师们能多拍照片和视频给他们,让他们了解到孩子在校的吃穿学玩,所以一年级的班主任在这方面更要多加关注。
老师及时地反馈信息给家长,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让家长体会到老师的辛苦;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和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让老师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家长和学校互相体谅互相认可,这是家校共育最基础的条件。
在沟通方面,又有这样一个必须要注意的点:涉及到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者孩子在校发生的事故,双方尽可能的通过电话处理解决问题。文字是冰冷的,但是语言不一样,语言是有温度的。有时候一件很细微的事情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文字对抗甚至上升到肢体冲突,家校共育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或者是具有争议的问题,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立马打电话或者是面对面解决问题,单纯的文字会让人的距离疏远,也无法让对方感受到打字时真正的表情和语气。所以下次遇到问题,试着打电话或者面对面解决吧!
二、用心联系
人与人的交往,家与校的共育,离不开互相理解,离不开用心联系。所谓用心联系,即老师在家校共育中用心去爱孩子,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用心去体谅老师。我相信,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无非来源于对孩子的爱,家长也希望老师能爱孩子,随时随地关注到孩子,老师和班主任当然也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用心。比如有孩子对什么事物过敏,老师在孩子的吃饭过程中多加提醒,比如天气变凉,老师在群里多发一句让孩子多穿一件衣服等等,家长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感受老师和班主任对孩子的关心与爱。对于一位能时刻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老师,相信家长会更加认同和配合这位老师的工作。当然,这样的爱不是虚情假意的,而是需要老师用心去做的。在我眼里,孩子们都是可爱的,他们有时会犯错,但是人性本善,只要我们能在初期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与良好的教育,相信他们的行为会有所改变。老师的工作,不仅仅需要得到学校的认同,同样也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同。家长的认同感对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尤为重要,所以家长也需要在老师的工作过程终用心去体谅老师的辛苦与付出。这样的用心体谅,不是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而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信任与配合。
三、方法得当
家校共育除了双方要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要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一方面是老师如何用恰当的方法处理家长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如何用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老师的问题。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不足的地方,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双方都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首先,当家校共育中的家长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考虑一下家长的工作性质,先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家长,我会怎么做?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并不是不愿意管孩子,而是由于工作性质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陪伴教育。班主任的劝说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先晓之以情,再动之以理,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给家长解决问题,这样家长才会认为老师的立场是正确的,才会认同老师及班主任的工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班主任或老师要注意解决问题的场合。每个人其实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一个老师在公共场合训斥家长或者反驳家长,相信这位家长的自尊心一定会受到影响,要么回家将怨气撒到孩子身上,要么会当众和老师争执。不管任何一种结果,都不会促进家校共育,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疏远。所以,老师要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场所,比如无人的教室、走廊,尽量照顾到家长的自尊。同样的,家长对老师的意见也要采取合理合适的诉求通道,有的家长对老师有意见,先不跟老师沟通,直接跟学校领导甚至举报热线联系,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师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被家长单方面的诉求停职甚至解雇。这时候新来一位对孩子们情况一无所知的老师管理班级,应该只会收效甚微吧。家长有了问题,首先应该跟老师或者班主任及时沟通,选择正确的诉求通道才会打开家校共育的大门,不然只会让这道大门永远紧闭。其实大家的目标相同,但却因为没有寻求一种合适的方法使得双方分别站在了门内和门外,这样的雷区大家何必明知却非要去踩呢?
家校共育,不是单方面的理解与付出,最重要的是“共”育。“共”即相互配合一起合作,只有互相配合,互相体谅、互相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