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班主任管理“家校合育”总结(刘玲)

发表日期:2019/1/12 9:40:18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玲 有683位读者读过

家校合育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每一个在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是很重要的。

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很多家长都认为,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全权负责。其实,根据我们的经验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有时都是父母做法的一种体现。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学习、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在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我们不可以否认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核心。因此,不管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和一名班主任,我深信尤其是在低年段,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下面我将就我个人的一些工作经验,对我在班级学生中进行家校合育的工作进行一些总结。

学校合育的手段是多样化的,尤其是在这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进行家校合育是很简单的。短信、电话、微信、QQ等多种渠道,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全班性质的。当然,有时候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方式。

例如,经观察发现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在就餐时会出现挑食的现象。结合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观念,我就通过班级的微信群和QQ群发信息,让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吃饭时不要挑食,只有那种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才可以由家长向老师提出。

其实,这种倡议一发出,就接到了许多家长的认同的短信。有的家长甚至反映:其实在家他们也做这样的要求,现在加上学校老师提出要求,孩子们挑食的现象真的有所改观。

当然,在进行家校合育时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问题,不能在家长群、家长会这样的公开场合中进行,而表扬学生的行为不应该是单独的表扬,这个就要做到公开表扬,做到让班级中序偶有的成员都知道。

例如,我们班的一名男生,在卫生问题上着实让我头疼,毫不夸张的说5分钟前刚打扫的卫生,5分钟之后地面上还是会出现很多的纸张。。对于他的这种行为我是软硬兼施,均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将他座位周围的环境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了他的妈妈,并告诉她情况。孩子的妈妈反映,孩子在家都知道垃圾要放进垃圾桶,不会随手乱扔垃圾。第二天,我惊奇的发现他的卫生情况的确跟之前相比要好了很多。我很诧异这种行为的改变,就打电话和他的妈妈求教,他妈妈告诉我和他做了一些约定。

其实这个孩子相对班级其他的孩子来说是有点特殊的,像这样的学生有时候老师在沟通时、交流时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自己的父母却很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有时候教师绞尽脑汁想办法效果不佳,家长的几句话却效果甚好。所以,学校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去寻求家长的家庭教育的配合。

就这样一旦孩子的卫生习惯出现了放松的现象,我就立马提醒孩子的妈妈要进行再教育了。当然,我并没有就这样让事情结束,我发现孩子的尾声得到改变之后立马在学生的家群里及时表扬:某某同学,因卫生保持的好,口头表扬一次,奖励铅笔一支!同学们和家长们发现原来只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也可以获得表扬和奖励,就这样班上的学生就不自觉的养成了保护自己周围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表扬要公开,尽量的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批评改正针对个别人要单独教育。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家长也有。作为父母肯定是想听到自己孩子表扬的声韵,不好的声音越少越好。所以,我个人还觉得,在和家长配合对孩子进行家校合育的时候,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方法。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班上难免会出现那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甚至怎么教育都“一如既往”、“坚持”的学生,这样寻求家校合育的是很重要的。

我们班上就有这样的孩子,上课了时候两只小手不停地做小动作,就算站在老师的身边手都要抓一抓自己的裤腿捏一捏才行。在我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我并没有一位的只是孩子的缺点,而是让家长知道老师找你交流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让他变得更加的优秀,这样家长就会愿意配合自己的工作。和家长反映孩子问题的时候,家长总会向老师寻求一些帮助。作为老师其实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的。但是在想家长反映孩子存在的问题的时候,你就去找一些针对学生问题改善的方法,让家长在家里教育的时候可以试一试,老师在学校教育的时候也可以对他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的时候会缺少一定的方法方式,作为学校的老师相应的给他们一些建议,来配合学校的教育,我想这才会是真正的家校合育。

以上,是我结合这几个月在自己的班上开展家校合育工作的一点总结。当然,有很多的想法和做法还不够成熟,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建议和指导。方便自己在今后的班级教育中更好地开展家校合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