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刘娟)

发表日期:2019/1/21 13:53:08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747位读者读过

《大自然的文字》这课文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通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正是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之上,对大自然文字有了一定认识,然后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情境,内化文本语言,同时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考虑学生的立场。

(二)注重语言训练,品悟表达方法,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本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伊林,堪称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任何复杂硬的科学原理在他笔下都变得津津有味。本篇文章中我们也体会到这样的语言特色,所以提炼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本课上,我抓住一些字词,如“爬”,让学生感悟这个字的妙处,从而体会到如何使语言文字生动起来,还有设问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找找看其他三种大自然的文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同时渗透了写法的指导,为后面练笔埋下铺垫。

(三)授之以渔,读写结合。

本课学生仅仅能认识大自然文字是不多的,如何让学生去破译这种文字也非常重要。因此,这节课上,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一层一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破译的方式,此时,学生不仅仅是得到了“鱼”,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渔”,并趁热打铁,让他们把破译的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又进行了写作的练习。

总结这节课,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达到,能够把说明文教出了语文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相当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