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爱的教育》读后感(王婧)
发表日期:2019/1/21 13:57:31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婧 有848位读者读过
《爱的教育》读后感
“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的序言里如此说道。这一本日记体小说,记叙了主人公安利柯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下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每月故事”,写出了情感与关爱在童年岁月里不可磨灭的力量。
读完全书,除了书中所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等情感外,书中的教师以及父母的许多做法都让身为教育者的我受益匪浅。
一、身教重于言传
绅士的儿子对卖炭者的儿子傲慢无礼,作为绅士的父亲不仅严正地要求自己的儿子道歉,并且“把手向卖炭的伸去”,还向先生请求“从此,请叫他们两个坐在一处”;视学官对铁匠的儿子的激励,“把泼来可西的蜡色的脸,缝补过的不合身材的服装打量了一会儿,替他将奖牌悬在肩下,口音中含着深情说:‘泼来可西!今天给你奖牌,并不是因为没有比你更好的人,并且并不单只因为你的才能与勤勉;这奖牌是对于你的心情、勇气及强固的孝行而给的。’”;“小石匠”来家里玩,身上的白粉粘到了椅背上,儿子要用手扑打,父亲制止并悄悄将之擦去。原因是“凡是从工作上带来的,绝不是脏东西”,见了劳动的人,绝不应该说脏,他身上有着劳动的痕迹。卡隆失去了母亲悲恸不已,“我”见着母亲来了跑过去想求抚抱,母亲却将“我”推开。及至看到卡隆羡慕的眼神,“我”方才明白母亲这样做的深意……书中的这些成人时刻都注意着自己的一言一行,相较于长篇大论的口头说教,他们将对孩子的要求与期许渗透在自己的行动中,让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做。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魏书生也说过:“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教别人做什么,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这样做。你想学生说什么,先想想自己愿不愿意听。”尤其是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身为小学老师的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记得有一次中午带着孩子们下楼吃饭时,我看见楼梯间的灯还亮着,便顺手关了开关,旁边的几个男生看见了,于是后面的几层楼梯灯都是他们关掉的,我想这样的身教比言传来得更有效。
二、教育不等于读书考试
叶圣陶先生说过:“严格说起来,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因为我国的应试教育大背景,教师、家长甚至孩子自己常常都将教育与读书考试混为一谈,认为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就是读好书,考好试。然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才是身为教师的第一任务。
《爱的教育》中的家长们谆谆教导的不是要他们好好学习,而是关于尊重、爱等各个方面。下雪了,孩子们开心,而父亲却说“你们因为冬天来了欢喜,但不要忘了冬天一到世间,就有许多要冻死的人啊!”“你什么都不缺乏,世间有缺乏着一切的;你在求奢侈,世间有但求不是就算满足的。”“凡是从工作中带来的,绝不是龌龊的东西,不管它是石灰、是油漆或是尘埃,绝不龌龊。劳动不会生出龌龊来,见了劳动者的人,绝不应该说:‘啊!龌龊啊!’应该说:‘他身上有着劳动的痕迹。’”“每当你遇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一个穷人、一个怀抱孩子的女人、一个拄着拐杖的跛行者、一个身负重物的人、一家身穿孝服的人时,都要让路以示敬意;我们应该尊重老年、贫苦、母爱、疾病、辛劳和死亡。”……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诚实是我对班级孩子的基本要求。为了使他们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在我们班,如果发生作业没写忘写忘带的情况,主动来向我说明情况与不说明情况得到的惩罚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除了学习成绩,我更注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我们班每人都有一本“家庭作业记录本”用来记录每天的家庭作业,从一开始的需要我提醒他们记每天收上来过目到现在的主动记,进步之大让我欣慰不已。在课本教学之中,我也有意识地渗透品德的教育。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常常抓住一切机会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教授《鞋匠的儿子》时,让他们明白人生来平等,职业不分不同不分贵贱;在讲解《最后的姿势》时,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让他们感受国难下的悲伤与感动;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时,教育可以原谅,但永远不能遗忘……
《爱的教育》虽然是一本儿童读物,但书中的教师、家长甚至孩子的言行都让我受益匪浅。刚刚站上讲台两年的我深知教育不易,但我相信,一切教育的前提都是对孩子的爱,因此,与其做严师,我更愿意做他们的朋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你与学生交了朋友,你们能够相互信任,你从来没有做过对他不好的事,没有给他带来痛苦或难过,那么,你在道义上就有权指导他进行自我教育,而你的教导就会被看作是生活经验所产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