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麋鹿》教学反思(刘娟)
发表日期:2018/10/16 15:45:43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581位读者读过
这节课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一类字的写法,理解“销声匿迹”、“颠沛流离”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能够知晓具体的说明方法,并懂得其作用。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板块:
第一部分是:检查生字,我选取了一段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中也包含了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但是执教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没放得开,思维就局限在流程上了,字音、字义理解完后应该让学生再读一读,品一品,字词停留的时间可能过短,紧接着就让学生划分段落,学着用小标题概括段意。
第二个板块是让学生整体感知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讨论然后汇报的方式:我之前考虑过不用表格,让学生站起来表述,又担心显得零碎,最后选择还是沿袭魏陈陈老师上节课所采用的表格模式,不过后来在听完严主任的课以后,我觉得当初还是可以尝试一下,在学生汇报的环节中,我觉得我也没有完全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及时巩固,当时也可以做个PPT像严主任那样把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模式展示一下,让学生加深印象,还有就是麋鹿的毛色,夏冬两季不一样,学生表述时说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当时也是默认了,具体是什么后来我去查了一下: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麋鹿的毛色变化应该不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是它自身为了顺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一个变化。
接下来就是问学生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它们二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外形特点也是在这样的生活习性以及环境的影响下长期演变、进化而来的。这个题目时间分配有点长,讲的我个人觉得有点零碎。
第三个部分,是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麋鹿外形特点以及习性介绍清楚的呢?我觉得没讲清楚:课文应该先是概括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然后从角型、尾巴、蹄子、毛色具体进行了介绍,从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这种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这样学生也能有所收益。
人,总是后知后觉,上完课之后才意识到自认为预设完美的课堂其实还存在着诸多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