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评《天火之谜》一课(刘娟)

发表日期:2018/9/13 13:51:13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592位读者读过

一、课堂模式清晰,重点突出

自从学校提出“发现课堂”的建构,高年级老师一直积极探索。从最初的点滴尝试到马校的归纳总结,基本高年级语文阅读课的第一课时锁定这样的模式:学会预习,发现知识;学会概括,发现文本;学会探究,发现收获;学会方法,发现写作。汪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范式,一节课有了大致的思考方向,立足学生,立足文本,立足文体,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真的学有所获。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交流问题,课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课堂主线问题的探究过程,以及对文本特点的总结提升,都是符合学生由易而难,层层深入的学习认知特点的。

二、以学定教,聚焦学生表达

“以学定教”是一个根本思想,学生课前的掌握情况,通过预习案的反馈及时地帮助学生纠错。课堂上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也是基于学情,基于课标。当然对于概括仅仅局限在学生答案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立足于方法的传授:挑选文中关键语言,帮助概括文章内容。这样互相比较,最后经过讨论、思辨,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方法的思辨教学过程才是真实有效的,这是学生能力的真切体现。对于文章内容,总有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好让学生就这个问题举一反三,思维激荡。小组合作的过程无疑是整个“发现课堂”的重点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索,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组织汇报,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可能刚开始学生的表现没那么成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默契,团队合作的氛围形成,课堂进展便会更加顺畅。在评价这样的课堂,我们得把视线聚焦到孩子身上,看他们是如何讨论的,看他们课堂的氛围如何。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功夫,需要老师花时间,长期训练的结果。当然小组合作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能力,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精准且有一定的宽度,让学生有话可说,知道按什么方向说。其次,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不仅要评价他们讨论的结果正确与否,对于他们的状态教师要及时记录,及时点评,对于小组合作的汇报语言的规范以及发言的声音等都要有所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会注意到讨论不仅局限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站起来的那刻,其实就是在全班面前和小伙伴一起表达自己的想法,力求汇报成功。

三、走近文本,凸显文体特征

教师敏锐地关注到文本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人物。这样的思考已经不是局限在内容的理解、思辨上,而是跳出内容,纵观文本,思考文体,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交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我觉得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从整体来观察文本,正面、侧面结合的方式在很多写人的文章中都会运用,这是共性,共性之中这篇文章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对于课堂上的小练笔,本人还是持思辨的态度。正面、侧面是就一篇完整的文本而言,而课堂上的小练笔仅仅是片段,片段的描写我觉得在中年级采取尚可,在高年级的写作方法的教授中,更应该关注整体的谋篇布局,作文的完整性写作。之前也有比喻的仿写等等,这些训练是否有效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