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评《黄山奇松》一课(刘娟)

发表日期:2018/5/9 14:28:15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575位读者读过

这次研修主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确定的课例是《黄山奇松》。《黄山奇松》教学重点突出,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培养审美情趣。听完两位老师上课,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              朗读教学有梯度

朱熹在《情理精义》中说道:“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项,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地朗读,就是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减字;流利地朗读,就是不回读、不结巴,读时有一定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再把这种情感传递出来。这三项要求是有先后之分,呈递进关系的。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教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本节课程老师重点强调了读出情感,比如教学“情有独钟”“枝干遒劲”,老师力求学生能读出词语所蕴含的意味,并且指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情感。汪老师以“重音”为抓手,放手让学生去读,整节课就围绕一个问题“你认为要用‘重音’来朗读的词语,说说为什么?”从词语到句子,不难看出老师们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那么段呢?篇章呢?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如何?这篇文章我觉得总体是以一种凝重的语气在叙述,到了末尾稍加高昂。在读完整个文章再回头来看句子的朗读,有时候的强调反显得无意义。

二、朗读基于深入的理解

有感情的朗读基于对所读内容的深刻理解,这是每个语文人的共识。无论是程老师的提问“你看到怎样的迎客松”,亦或是史老师抛出的问题“三大名松‘奇’在哪里”,目的都是想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分析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朗读重点的体现。通过讲带动读。但这个过程具体如何实施,面对朗读水平比较低,感悟能力欠缺的学生,我觉得老师的帮扶作用很重要。另外学生中榜样的力量也值得充分利用,他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范读或者学生当中佼佼者的朗读,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萌生课堂的语文味。在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时,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史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明确。但我觉得缺少了点语文味。可逐个出现要求,先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写下感受,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最后朗读。当然朗读喊个人读我觉得比较妥当,齐读则破坏了个人理解,造成拖音的效果,对朗读技巧的发挥也无益。

三、              朗读需要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是否可以配上音乐,尽量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得带领孩子们入情入境。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往往使这些刚认识汉字的孩子一时难以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也难以体验文字描写的情感。而音乐轻重缓急的曲调,明快的节奏,未成曲调先有情,能给他们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它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能帮助孩子们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困难。教学时,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多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教师动情地叙述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中,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老师的引导语同样也可以营造一种氛围,带领孩子们身临其境。比如程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到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那课文有没有将所有奇松一一介绍呢?这样的语言具有引导性,总结性。我们在备课时,其实这样的语言也应该背一背,教师口吐莲花,给学生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当然,我也有小小的疑问,根据老师出示的词组划分文章结构的做法,是否妥当?是否可以就选择第二段重点指导朗读?学生赏读了《黄山奇松》这样文质兼美的课文,可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记忆积累,并能迁移运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