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评《元日》一课(刘娟)

发表日期:2018/3/12 14:47:43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676位读者读过

《元日》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

从谭耀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中可以感受到谭老师课前是仔细揣摩过教参的,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之前也听过谭老师的几节课,能明显地感受到她也一直在不断地进步。这节课在教什么上,谭老师把握的比较到位,比如出示资料让学生理解爆竹、新桃、旧符、瞳瞳日等重点词,因为里面的一些词对孩子来说还是比较久远的,不易理解。在诗的大意上谭老师带学生逐句理解了全诗意思。课堂最后谭老师还让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诗的思想内涵。可以说从内容上来看,谭老师这节课上的比较扎实。但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如:

一.课堂低效。谭老师这节课有不少问题导致了课堂的低效。如老师这节课问题提的太多太琐碎,导致重点问题不突出,还有的问题提的不够准确,甚至有些问题是没有思考的深度的无法激发学生真正的思考。比如,课堂中老师提出诗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表面上讨论了半天,得出的是燃爆、喝屠苏酒、换桃符这三个答案,这在文中画一画就出来了,根本没必要讨论。再如,出示古诗,教师只喊了一个学生来读,却接着出示一组生字词让学生读。那些字词就是来自于这首诗,只要读好诗就行了。教师的课件做的也很不简洁,似乎恨不得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在上面,导致课堂教学条理不清,教师也混乱了,课堂上找一张课件翻了半天。这些都导致了课堂的低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把握好课堂40分钟,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节课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师说的太多。这也是很多教师常有的问题,在新教师课堂上体现的更明显。比如谭老师这节课,一大半的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要么生怕孩子不知道似的重复学生的答案,要么直接代替学生发言,要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抛出,拽着学生往前走。比如在理解诗意时,一个学生说的已经很好了,教师让他坐下后,自己又来说了一遍,课后问及此,谭老师说她害怕那些薄弱的学生不懂。其实这是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信任,还是想填鸭式的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再如谭老师在初读课文时提出了让学生把不懂的字词画出来的要求,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来谈论解疑了,可是老师完全把这个问题遗忘了。后面直接一个词一个词来讲解了。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老师要少说,让学生多思考多说,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不够。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读的太少,除了刚出示时读了一下,还有中途偶尔的齐读一下,个性化的朗读指导一次没有,整节课基本是在分析诗的内容,导致这节语文课没有上出古诗的美感和语文味。而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这也是语文课堂语文味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而《元日》这篇课文是一首古诗,更需要多读了。中国的古诗文都是很讲究声律的,诵读古诗文能够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良好语感,深切品味古诗文的优美情景和情感世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融入自己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这样诗歌描绘的画面自然就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了,而对作品语言美、意境美和思想内涵的体会自然也就水到渠成,根本无需太多讲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