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教室里的“C位”(孟宪玮)
发表日期:2019/2/28 13:25:57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军 有826位读者读过
教室里的“C位”
今年央视春晚小品《占位子》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小品讲述了小学开学时几位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占“C位”的故事。而教室被分为“学霸区”“休闲娱乐区”“养老区”。一笑而过之后也引发了我很多多关于教育的感触与思考。
孩子的座位问题,一直是不少家长比较关心的事,尤其是在新学期开始,常有家长找到我,以孩子的注意力、视力等问题为原因,或直接或委婉地要求安排中间座位。
一 关于教室里的那些“区”
在一些家长的观念里,会有给教室的座位划分优劣等级的想法,教室中间靠前的座位为“黄金区”,最边角的列为“灰色区”座位的最后一排则被认为“散养区”。
人们总想当然的认为教室中间靠前的座位让人听得清,看得切,而且处于教师视线正中,学生不注意听讲,教师会及时发现并给予关注,被提问的几率也高,因而会热衷于所谓的“黄金区”
而距讲台远,看黑板偏的位置,家长普遍认为学生被教师注意的几率似乎也大大减小,上课容易走神。此谓“灰色区”。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会把那些学习不够自觉,成绩较差,或者纪律表现差的学生调整到教室的末尾去坐。而班级里的同学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学生当成后进生,因而一道鸿沟也在学生中间拉开,甚至演变成了凡是被调到后面去坐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眼里都是问题学生,这就是一个座位引发的“末位定势”。也是人们认为的“散养区”。
二 学生上课能否集中注意力,和位置前后没有必然的关系
于我而言,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孩子孩子们都是一视同仁,并不会特别关注前排的孩子,也不会忽略后面的孩子。甚至因为担心后排或角落的学生听不清楚,特意走到附近,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上课时也都是前后走动,不会只盯着特定区域的孩子看。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孩子因为坐在老师跟前,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要在老师跟前好好表现,否则做什么小动作立刻会被发现。如此一来,调皮的孩子也会变得守规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习成绩。
但孩子学习好,并不取决于坐哪里,更多的取决于孩子本身所拥有的优秀品质,比如自律、主动、专注、积极……这些因素并不会受座位的影响。好成绩来源于良好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自身不懈的努力。这应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要学得专注并得法,坐在哪里都可以成为学霸。并不是位置成就了学霸,而是学霸成就了所谓“学霸区”。
总之,坐前排到底能不能变学霸,关键还是看调换座位是否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所以,理想座位的效果因人而异。
三 一个放之四海皆能聊的小女孩
班级里的一个孩子甜美可爱,美中不足就是顽皮好动,喜欢插嘴,也爱聊天。记得开学第一天,他爷爷特意把她放在第一排,但随后这个孩子因为讲话太多,影响周围孩子太严重而掉到了最后一排。即使这样,甚至单独隔开 ,她也能跨越鸿沟与前面的小伙伴聊天。在最后一排的的时候,她甚至会在上课的时候蹲在地上叠衣服。她给班上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每节课不断的提醒,花费很多精力和她打持久战,但收效甚微。
此时,适当调换位置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后排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已成她课堂玩乐的温床。自此,她的座位被我调动很多次,开始了漫长的迁徙过程。终于在第一排两组中间单独加了一张座位,找到了适合她的座位,她开始有了转变。
而这个特殊的座位正处在黑板前,老师前,她的第一注意力牢牢的被抓住,激发了她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精美的图片能引起她夸张的赞叹,疑难的问题能让她愁眉思考。让我发现她的另一面,其实她很积极,其实她很可爱。
有时候通过改变学生的外部学习环境,了解孩子性格和心理,找到适合其学习的环境对其成长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四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座位区
一些精力旺盛,好动易分心的孩子,他们更适合坐在中间靠前的位置。处在靠近讲台的区域,这样他们的注意力会更容易被课堂吸引,从而将他们的精力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如若处在最后一排,确实离课堂较远 第一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课堂上上。
对于有的孩子而言,坐前排反而会有压力。因为离讲台、离老师近。其实不少孩子,特别是创造力比较强的孩子,在教室的中后排位置更为合适,因为这样的区域给孩子的心理感受会更自由。
小品《占位子》之所以引发很多人的情感共鸣,是因为触及了家长和教师双方的心结。对家长而言,只想尽其所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却忽视了孩子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对教师而言,这则小品像是一面镜子,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反思有没有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是否真的尽到为人师者的责任。教育公平,远远不是一个座位安排那么简单,但是,一个座位的安排都可能有猫腻,都可能被歧视,实在是糟糕的教育环境。
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和家庭应该相互配合、共同督促,更多地关注学习计划、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这些能使孩子成绩提高的有效办法,而非纠结在座位上。而这也正是小品《占位子》最后点出的教育的真谛所在,即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家长和老师在一起,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横一竖合在一起,给孩子十倍的力量,助其成长。其实,最好的“C位”就是,家长与老师并肩站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