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何谓学生写作中的好词?(邱静)

发表日期:2019/2/28 22:29:30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军 有742位读者读过

何谓学生写作中的好词?

经常在听课的过程中听到老师们叮嘱一定要多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写作中能否运用华丽的词语,成了很多老师衡量学生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尺。因此,课后摘录,背诵“好词”便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而这些所谓的文采和“好词”无非是一堆成语,一些抒情描写。例如,在描写人物时,教师往往会列举一些描写人的词语比如在描写人的眼睛时,可以用水汪汪,炯炯有神,浓眉大眼,眉清目秀等,教师为了降低学生的难度列举了很多看起来很好的词语。如果学生能在写作时也用上这样类似的词语,这样的文章就被认为好,有文采。这样的文字确实可以给人瞬间舒适的感觉,但是毕竟不符合学生本人的表达特点,也不是学生个人的独特情感体会,所以读多了便会感觉乏味。况且这些文字只不过是让人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浮华,却没有情感的真实流露。并没有达到写作交际的目的和表达的目的。只有浮华的外表,空有内在的实质。其实这样的词句的运用只是给文章涂脂抹粉,并没有使得文章血肉鲜活。学生这样死板地积累,生搬硬套的应用,所以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生宁可千人一面的去套用背诵的“好词”,也不愿意尝试去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文章又怎么能别开生面呢?

教学必须要完成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老师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于是不少语文教师便要求学生阅读时必须摘抄并背诵好词好句,而且是经常检查甚至是反复检查。学生只能积极配合老师所以很多学生都准备了摘抄本反复记诵。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摘抄,而且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学会套用。不少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把评判的标准之一也放在了是否使用了好词好句,但是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而运用应当是灵活地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套用,甚至是直接引用。教师更多地关注的是学生的积累,但是所积累的内容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借鉴,教师并没有说清楚。也许积累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但并未实现教学目标。

究竟什么是好词,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这些词按照拼音顺序排列,这表明它们并没有地位上的不平等。每个词语在形态和表达意义上,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并不存在一个会比另一个好。唯独不同的是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作者所包含的情感不同。因此只要能够恰当使用就是好的。比如,《水浒传》里七十三回 --——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当李逵面对宋江的絮絮叨叨时张口就是“你说什麽鸟闲话”这个“鸟”字本来只是个名词,只是客观称呼而已,并没有表达任何感情色彩,所以无所谓好和坏。但是在这里作为形容词却运用得恰如其分,充分体现了李逵生性粗鲁爽直,脾气暴躁的性格特点。宋江是梁山泊的大头领,令众英雄尊重。但是李逵却敢于如此放肆,不正恰恰体现了其性格特点以及身份特征吗?此时的 字是好词还是坏词呢?显然是好词,因为它符合当时的言说环境,言说对象。在这里就把词用活了,用得符合人物身份,人物情感。但针对李逵的放肆无礼,宋江又是怎么说的呢?难道以牙还牙吗?我们知道宋江有文化,有修养,又是梁山泊的大头领,因此宋江只是说“黑厮又做甚麽,这厮又来作怪。” 这两种人物的语言看似平淡,但是却写出了他们的不同特点来。使得词具有了个人化特点,具有了区分度。而不是说谁都可以用,用在谁身上都合适,用在什么情况下都恰当。

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得体,是不是真正的好词,可以参考以下标准:符合语言环境,言说对象,言说者身份,言说目的。既然参考标准不是唯一的,所以老师在要求学生积累时也应该考虑多元因素以便帮助学生识记,运用。也唯有老师能够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好词,学生才真正能够在写作中正确使用好词,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