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班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徐学飞)
发表日期:2019/3/18 9:12:26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徐学飞 有817位读者读过
我的学生张兴福,在六年级第一个学期末转回云南老家学习了。开学了,我们几位老师都非常想念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回老家呢?因为父母都是来打工的,工作不稳定。而且在南京这里,初中入学也是问题。他的家庭考虑后觉得回云南老家稳妥一点。
在我的印象中,张兴福这个孩子特别活泼,而且很机灵。第一次遇见这个孩子,他就是是直接拍我肩膀与我招呼,说“数学老师,你平时都干什么啊?”当时真是觉得这个孩子没有礼貌,竟然与老师这样。后来才发现他的沟通方式就是这样的“平等对话”。不只是我,只要是男老师,他都喜欢勾肩搭背,甚至叫外号。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发现这个孩子实在是活泼,课间撒欢的跑,在体育课上,他更是活跃,足球场,篮球场,跑道上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去中山陵的社会实践,他一直冲在队伍的前面,并且还时常窜回来找我说话。在参观完中山陵走楼梯下来时,他竟然双手平举从旁边的一段很长的斜坡一路滑下来,我真的是想管也管不住啊,旁边的游客都看呆了,甚至还有人鼓掌来着,我当时是又想哭又想笑。这个孩子在班级也是积极参与劳动,特别他是每天最后一个留下来锁门的,聪明说过一句苦,看的出来他特别热爱这个班集体。学习上我觉得这个孩子虽然不是特别聪明,不是那种一学就会的,反而作业时常出错。但是这个孩子有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好,就是每次错了会很积极的订正,老师讲解后他能都吸收。在班级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上能起带头作用。总之,这个孩子蛮讨我们几位任课老师的喜欢。在学期末的最后一天,班级为张兴福同学举行了欢送仪式。有一个环节,很多同学都对张兴福同学说心里话,在即将分开的这个时刻,这些孩子真的好像长大了,很真诚,很是让人动容。
现在回想张兴福同学,实在很有感触。特别是他不止一次的邀请我去他那玩或者想去我家玩。后来才知道他有一个哥哥跟他爸爸在厂里打工,妈妈不上班,在家照顾9岁的小妹妹。因为外来的原因,妈妈不允许也是不放心他出去玩,只能让他待在家。所以他可能在这里2年多,周末可能都没有怎么出去跟同学玩过。现在想一想,真的是很让人伤感。可能他在我的教育经历中只是其中一个学生,可却给我很多的思考与感动。
我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去了解我的学生,都说因材施教,我连我的学生是什么情况,家庭是什么情况都完全不清楚,很多时候教课都是统一标准。其实是很没有智慧的,对于家庭情况弱一点的,难道不需要多一些关心和呵护、鼓励吗?能那么像对那些正常家庭富裕家庭孩子那样严格吗?不只是家庭,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我也没有认真关注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有的孩子就是乖宝宝类型,可能也是算得上是“小大人”,但不是所以的孩子都是这样啊,有的孩子就是很活泼好动,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就是可能上课的时候不按套路出牌啊。我想我们的教育不是工厂的生产线,不是生产统一标准的“产品”出来吧。也许我真的有一段时间陷入这样的误区了,都想“要是我们班级都像某某某那该多好啊”。当我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已经把我自己当作是班级的主人,其实,学生,我们的孩子才是教育的主体。
对于像张兴福同学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呢?我又该怎样去面对呢?对于孩子,我现在都不敢说“教育”一词,只能说“教导、教训”。“育”字实在是深奥。现在的很多家长只是“教”,只是看着孩子的文化成绩,对于“素质教育”里面的很多东西完全没有概念,特别是农村小学,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家庭情况。父母的教育观念限制在那里,孩子的分数成绩就成了唯一的标准与目的。其实孩子很多方面的发展,比如健康的情感,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的品质等等这些,都是分数无法衡量的,是眼睛一时间看不见的,却也是内在的基础重要的。都是常常被我们家长忽略的。比如张兴福同学在这个年纪,只是想出去享受应有的自由玩耍,这样的需求却也不能得到满足,更别提很多其他的。留守儿童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确是一个弱势群体,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图,他们都在底层。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更好的资源,人就是最大的资源。
而现在的很多家长却认为教育是老师、学校的责任,对于父母角色的责任承担的实在太少,更没有好好思考如何过去教育。或者说,思考的方向有了偏差,一心想着上名校,考高分进大学。没有错,只是忽略的太多,缺乏的太多。
对于老师呢?我们哪里不知道不能只看孩子的成绩,可是很多的考核和校内校外的压力使老师们潜意识里的第一目标肯定已经是分数成绩了。也许我们自己具体也不清楚那除了看的见的成绩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面吧。也许是学习习惯、兴趣特长?那就让孩子们多报个兴趣班,将来一级一级的考级,这样也就差不多了吧,素质教育也就算是完成了吧。
盼望张兴福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少,上到国家部门,下到学校社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这方面的政策能越来越具体实在,照顾到这样的孩子们,使他们不至于缺乏的太多。“读书改变命运”的拼搏壮语可能现在也不适用于很多家庭了,在富裕的生活中,孩子们更是需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