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陶程晨
发表日期:2019/3/20 8:05:25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陈永洁 有1020位读者读过
为师之道
最近我读了于永正先生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感触颇深。本书共十个章节,第二章的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第三章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第六章的激励让我印象深刻,深有体会。
喜欢第二章是因为第二章开篇的一段话让我很有体会,文中是这样写的“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但,要老师喜欢每位学生,难;可是,如果像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的,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则比较容易。如此,教育真会出现一种别样的境界”。每个学生——不管是低年级的还是高年级的, 男生还是女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十分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说过:“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表达喜欢的方式有很多种,一个微笑,一个鼓励,一个赞美,一个掌声,一个关心......你可以不喜欢某些学生,但不允许不尊重学生,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有亲切感,老师喜欢学生,想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喜欢上你的。
喜欢第三章是因为我被他的标题吸引了,是师非师,是课非课。我也是学生过来的,我上学的时候不喜欢严肃、刻板的老师,更喜欢那种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但走上工作岗位,我也成为了一名我曾经不喜欢的那种老师,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口中的说的,“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背着手,绷着脸,不苟言笑,开口则应当如何如何,闭口则不准这样那样。老师总以长者、教者自居,总是隔着讲桌和学生讲话。”时间久了,无形中,师生间总有一层隔阂。是师非师,首先,我们应当放下架子,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而应该蹲下来看学生,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儿童,应具有儿童的天真、稚气、善良、活泼、好奇,乃至于“调皮”,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其次,我们要理解学生,好动、好说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能因为他一时管不住自己就一昧的训斥,要学会理解他,引导他,学生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我们要坚信,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是课非课,说的是我们在课堂上少些包办、限制和理性,多些自主、引导和情趣,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游戏化,努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在“快乐、轻松”中学。整章用于老师的话总结为“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喜欢第六章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标题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目前接触最多的是水平一的学生,学生年龄小,有他本身的年龄特点,渴望被关注,渴望被认可,再加上我教授的学科是体育,有其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孩子在学习技能的时候,希望得到老师对他更多的认可与鼓励,王中力老师说,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只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也是深有体会,当我每次教授完一个新的技能,让大家自主练习,我下去指导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跃跃欲试的涌上来展示给我看,可以看出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被我表扬过的学生也可以发现他们的练劲更加足了。文中的一句话也让我深有体会,“心中有了爱意,表达爱意的激励理由总会有的,哪怕和他们说说话,多看他们一眼——亲切地,他们也会感到温暖,受到鼓舞”。是的,激励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肯定,都会让学生有意外的收获。于永正老师在文中也说到了他从小是在老师的激烈下逐步成长的,我也坚信没有激励、没有赏识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失败的课堂。
总之,这本书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短短的几段话不能表达我想要说的全部,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要把这本书在看一遍,细细体会,到时候肯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