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程杰)
发表日期:2019/4/3 14:41:48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程杰 有889位读者读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读了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话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句话引起了我深深地共鸣,确实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某些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却没有考虑过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
其实几乎每个人的人生中或多或少的都会经历这样错误的解读。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由于年龄较小所以每天都是由我的母亲接送我上、下学,不过有一天她的身体不适,所以让我自己去学校。当时她脸色苍白、浑身无力的倚靠在客厅的沙发上,或许是出于母女天性,我看到觉得十分的心疼,眼泪便不自觉的滑落了下来,不过万万没想到迎接我的是一顿严厉的责骂,母亲认为我是因为没有人送上学所以才会哭闹,完全不能理解大人的辛苦。或许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一个误会罢了,可是时至十几年后的今天母亲严厉的口吻、沙发上斑驳的光影、上学途中落下的眼泪让停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虽然现在的我已经释怀,但是当初年幼的我始终不能理解自己为何会招致一顿责骂,甚至不想再去关心他人。
很多人年幼时可能都会遭遇和我同样的情况,但成人不同的解决方案就会产生天差地别的结果。记得有一次,我和我小叔、小婶以及他们的小女儿出去玩。沿路尽是吃的,看的我小妹妹眼花缭乱的。“爸爸,有肯德基、麦当劳、回转寿司,啊!披萨。”妹妹指着斜对角的必胜客,拉拉小叔叔的衣角。小婶婶不愧是她妈,立即知道女儿打什么心思。但是这类东西,她认为没有营养,基本不让妹妹吃,认为孩子得从娃娃抓起,告诉她每一步该走的路。“不准吃!妈妈不是说过吗?那些没有营养的东西,小孩子不能吃。”妹妹撅着小嘴,眼撇过小婶严肃紧绷的面孔,马上转过头,来个眼不见为净。而小叔这时逗着妹妹问:“琳琳真聪明,招牌上的字都认识了啊!”妹妹被夸奖,有些害羞又有些得意,轻声说:“是老师教的。”叔叔立即表扬道:“真厉害,看在你那么努力的份上,待会吃过晚饭,买肯德基的炸虾给你当点心。”妹妹听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直嚷着:“我最喜欢爸爸。”小婶在旁边就很不乐意,指责小叔只会惯着妹妹,吃垃圾食品也不骂她。叔叔的回答我至今记得很清楚,“琳琳一没吵,二没闹,为什么要骂?她说那么多店名趋势想吃。可她又很乖,知道大人不喜欢她吃没有营养的东西,只能提一提,看我们会不会满足她。现在既没耽误她吃正餐,又满足了她的小小心愿,怎么反而说我宠坏了她?”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成人解决方法的不同会给孩子今后带来不同的影响。孩子人小,心可不小,他会记得很多事,包括许多烦恼。一个人的成长旅程中,不知要遇上多少不顺心的事,现在何方宠她一些。等将来涉足逆境,这种被信任、被理解、被珍爱的感觉,或许会帮孩子一把。
现在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 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尤其是身为教师的我们,虽然教书是一方面,但我认为育人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如果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志强硬压迫到学生身上,就会使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学习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
不过,既然我们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成人的经验就真的帮不了孩子什么吗?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
当然,《童年的秘密》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