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王亚楠

发表日期:2019/4/11 20:42:08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亚楠 有682位读者读过

《童年的秘密》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名作这本书研究了六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儿心理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揭开儿童心理发展的神秘面纱,刻画了成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遏制,提出了“敏感期”的观点揭示了儿童在智力、行走、秩序感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让成年人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生动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研读。虽然我看了一遍现在还未能完全理解,但书中的许多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年的概念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直到美国学者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童年”是一种社会产物,它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的。“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一个发明。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然而在电视网络传媒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正在消逝,正在飞快地消逝。”我并不同意波兹曼这一观点,童年或者说孩子的儿童时期依然是个体成长的必经阶段,是不可否认的。正如蒙台梭利的导言标题,童年依然是一个社会问题,还会继续存在,但是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大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现今的小学课堂中,因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而引发的课堂问题屡见不鲜。在具体的教学操作,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令每一位教师困扰,特别是新教师,他们往往先从一年级接手。而新课程的改革在促进教理念变革的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加注重以生为本,学生的主动性变得更大,因此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日益增加,它们不但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降低教师的教学质量,影响学生自身及他人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小学一年级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课堂问题行为阻碍了一年级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上课过程中经常有同学拿出铅笔或者橡皮擦玩,更有几位同学直接拿铅笔在桌子上画画。上课发呆走神的学生更是每节课都会有,这些学生较多坐在中间或者中偏后的位置。上课过程中,一些学生精神涣散,有的眼睛看向老师,但没有专心在听课,有的眼睛并没有看向老师,思路也没有跟着老师走,这些学生在课堂上通常表现出眼神呆滞,不回答老师问题。有的学生走神时间比较短,能自己找回上课状态继续听课,但是他们经常思想开小差;有的学生走神时间长,只有当老师有新的任务时他们才会回到课堂学习中。这些都说明一年级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意志的自觉性和自制性较差,容易受到暗示,看到同桌玩文具做小动作自己也会想玩。其意志的坚持品质较弱,不能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学习,不善于主动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一年级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他人的不断提醒。

目前我校班级都是40人以上的大班化模式,在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分配同样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也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却又必须同时面对这些性格异的学生,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创建良好且有效的课堂规则。在新学期开始,教师就要明确学生的课堂行为标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位小学生,哪些事情在课堂上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又是不被允许的。当然并不是一下子把所有具体的课堂规则摊开,这样子一年级学生会很有压力,觉得小学和幼儿园差别太大,自己无法适应甚至不能接受,觉得小学生活没有乐趣,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制定课堂规则要合理,第一,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创建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和行为特点的课堂规则,并且从一些简单的具体要求开始,这样学生适应了这些规则后,会先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并且也容易接受更约束自己言行的课堂规则;第二,课堂规则要从正面引导学生,以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遵守课堂规则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如果我们足够用心,往往能发现许多儿童未知的世界更加贴近儿童内心。我相信,只要多留心,认真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一定会探索出好的儿童教育方式,使得儿童时期的成长教育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