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用尊重架起交流的桥梁(王婧)
发表日期:2019/5/13 15:18:11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婧 有725位读者读过
用尊重架起交流的桥梁
刚刚走上讲台一年多的我,常常困惑于应该与学生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后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的一段话:“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是使个人的荣誉和尊严起作用。为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必须建立起深信对方具有良好意愿的师生关系。”因此,我决定做他们的朋友。用朋友的方式对待他们每一个人,尊重他们内心的想法,坚定我这一做法的正是让不少老师头疼的小瑞。
一、尊重小瑞的小品梦
小瑞是我们班出了名的“幽默大师”,经常画出一些搞笑的小人漫画把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再后来我发现他总是在上课时也埋着头创作,与其他老师了解沟通后才知道他在其他课上也是如此,我决定找个机会和他好好聊聊。
恰逢班队课,我决定与孩子们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道“为了考大学”“为了有好工作”“为了挣钱”……我微笑着听他们的回答,然后引用用龙应台的话告诉他们:“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孩子们静静地看着我,我又说道:“老师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老师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能继续保持自己的爱好甚至将爱好变成职业,而这需要你们好好读书才能实现。”下课后,我把小瑞叫出班级,询问他的爱好,他告诉我喜欢搞笑的东西,喜欢看小人书、小品、相声,我对他的爱好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希望他能好好想想班队课上所说的话,用功读书努力将爱好照进现实,然后我还给他布置了一个额外的作业——用课余的时间画一画漫画版的同学,小瑞一口答应了。
这次以后,小瑞好像将我看成了他的朋友,甚至在作文中也大胆了起来,常常写出一些想象力丰富的文章,大有将作文当做作品来创作的意思。后来的一次单元测试,作文题是看图想象写一篇作文,图上画的是一个孩子与一台电脑抱在一起,全然不顾身后父母的咆哮。让我意外的是全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没能发挥想象,而是直接写的自己沉迷网络世界后与父母闹矛盾再后来幡然醒悟的故事,而让我惊喜的是小瑞,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写了一个孩子因为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转身投入网络世界的怀抱,后来因为在一次梦里被电脑拖着往黑暗中沉沦突然惊醒而幡然醒悟的故事。小瑞的这篇文章被我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读,同学们都通过掌声表达了自己的佩服,小瑞的脸上露出了开心又羞涩的笑容。
二、尊重小瑞的“爱情”
有一天,隔壁班的老师笑着对我说:“最近你们班小瑞总往我们班跑,听说好像是喜欢上我们班的一个小姑娘了。”我去班级了解了一圈,发现班级里不少同学都知道这件事,还经常在大课间或食堂排队时故意起哄,对自己班以及其他班级都产生了不太好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五年级的他们已经开始逐步迈进青春期的大门,对于异性开始萌发好奇以及懵懂的好感,因此我决定要好好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早恋”。
恰逢在上《爱如茉莉》这一课,我用朋友聊天式的语气与他们交流,首先肯定了他们所经历的这一特殊时期以及特有的心理波动:“老师知道同学们现在慢慢迈进了青春期,青春期会有许多特征,比如特别看重朋友,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好感,会对家长、老师的教导感到不耐烦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老师也经历过,你们的家长也经历过,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时期。”许多同学都开始默默地点头,接下来我用我自己的经历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样的举动才是正确的“恋爱方式”:“老师的高中老师曾经问过老师一个问题,‘如果你考上了一个很好的大学,这个人没考上大学,你还会和他在一起吗?如果他考上了一个很好的大学,你没考上,他还会和你在一起吗?如果你们两都没考上大学,你们还能在一起吗?’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同学们,正确的恋爱应该是互相成为对方前进的动力,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孩子们若有所思。
课间,我又单独将小瑞叫出了教室。“听说你最近总是去隔壁班?”“也没有总是去啦,偶尔下课会去。”“去隔壁班干嘛呀?”“就是去看看啊,哎呀老师你别问了。”小瑞害羞地说。“我知道你去看谁,我也并不反对,只是想和你说,喜欢一个人除了和她玩闹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到她的闪光点,同时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小瑞脸上难得出现了严肃的表情。后来小瑞真的没有在做过“喜欢她就是欺负她”这类幼稚的事情。
渐渐地,不只是小瑞,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将我看做是一个刻板的“老师”,而是了解我也是和他们一样的。慢慢地,他们敢于在我面前说真话,敢于向我说出生活中的烦恼,敢于向我求助,我也乐于用朋友的身份给他们提出我的一些建议,并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决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与学生交了朋友,你们能够相互信任,你在道义上就有权指导他进行自我教育,而你的教导就会被看作是生活经验所产生的智慧。”我想,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是一切教育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