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发展 >>阅览文章

《如梦令》教学反思(刘娟)

发表日期:2019/5/23 14:42:50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587位读者读过

根据工作日程,本周我将上一堂成长课。上什么呢?两周前我就开始纠结,最终我决定挑战自己——上古诗文。确定教学内容后就匆匆忙忙地备课,试上时我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路子以熟读、胖读、美读、瘦读展开教学,整节课上学生读的不少,教师也说的不少,就这样热热闹闹下课了。课后,朱老师狠狠批评了我,我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总是贪多,不考虑学情。晚上下班后,我再次翻开《如梦令》,心里冷静多了。首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这样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认真思考了如何体现减负增效的课堂模式,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展开想象体悟意境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脑海中浮现的  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今天上完,我自己不断反思:为何课堂上我总不能调动孩子们的多感官?我想是我的语言不够精准,孩子们get不到老师的点,有时候孩子明明知道的,也会说的,因为我的失误而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徐婧老师说,孩子们在说故事时,一个比一个说得好,我都不懂适时评价,错过了好多机会。其实我也感受到孩子们说得真不错,可我总想着下一个环节,所以忽略了孩子们的闪光点,没有捕捉到课堂的key
今天的品读画面这个环节又成了我的死穴,课堂气氛沉闷,孩子们不敢说,不会说,徐婧老师说,问题还是在我自己身上。我没有给孩子们搭好梯子,过于拔高,没有依照学情备课。可我总是get不到徐婧老师和严主任给我的点拨,徐婧老师在指导时说得非常好,可我总是实践不起来,我自己也很着急,可是我的功力太浅,吸收不了两位老师的精华。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要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想我该像今天中午饭后跟孩子们交流的那样,沉下心来,向内寻找力量,练好内功,自然有破茧成蝶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