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内角和》初备教案

发表日期:2019/5/22 13:36:19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程杰 有708位读者读过

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三角形内角和》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三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概念与分类,熟悉锐角、钝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 。但是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另外,经过三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与小组合作能力。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量、拼、折、剪等操作活动,一级讨论、探索、推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量、拼、折、剪等操作活动,一级讨论、探索、推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本节课,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将观察、演示、操作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把静态的教材变成动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使课堂教学结构得以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剪刀,等

教学准备

1、三角形

2.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三角形家族里有这样三个兄弟,他们一直团结有爱,今天却吵了起来我们去听听看是怎么回事。

二、猜想验证小组合作

老大:我的内角和最大,我长得最高。

老二:我有一个大大的钝角所以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

老三:我虽然长得小但是我的内角和和你们是一样的。

师:你们听明白他们在吵什么了吗?

生:谁的内角和最大

师:听得真仔细,那么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1:我觉得老大说的对……

2:我觉得老二说的对……

3:我觉得老三说的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什么,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的总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事情,那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把它算出来。

师:同学们你们打算采用什么工具去获取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

生:用量角器测量然后把度数加起来。

师:大家愿意用他的方法试一试吗?(说明步骤)

小组活动1

小组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进行测量汇报结果。

师:统计各个小组的测量结果。

再次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猜测。

让学生说出无论测量那种三角形它们的度数都大概是180°左右

   小组活动2

验证:小组讨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生:把三个内角标记后剪下来拼在一起,顶点对齐如果能够拼成一个平角那就证明内角和是180°。

学生上台演示剪一剪拼一拼的过程

他演示的真好,你们听明白了吗?老师把他的过程给大家在大屏幕上演示一下。(师边讲解边点击FLASH:把三角形按照三个内角撕成三块,先把角1放在右边,再把角2放在左边,最后把角3调个头,插在角1角2的中间,这样它们三个内角就形成了一个平角)

折一折:

直角三角形吧另外两个锐角折在一起拼成90°

三个角折在一起能够拼成一个平角,证明是180度。

学生上台展示折一折的过程

三、回顾总结

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跟学生一起分析测量的误差,谁能劝劝刚才吵架的三兄弟。(让学生感悟到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形状大小类型等无关)

四、巩固练习

1.回顾探索过程

2.拼三角形,用60°、110°、20°、30°、90°、60°、50°、70°、80°的角你能拼出什么样的三角形

3.如图,用两把完全相同的三角尺分别拼出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20180509《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⑴想一想,它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⑵量一量,算算它们的内角和。

3.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剪,再填一填。20180509《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五.总结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