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 >>科学教研组>>教研组资源>>阅览文章

肥沃的土壤

发表日期:2020/9/29 9:19:55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张茹婷 有802位读者读过

6.肥沃的土壤

【教材分析】

    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 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 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小铲子、塑料袋、厨余垃圾、洒水壶、观察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课前活动

互动交流

互相介绍

调动氛围

一、了解土壤

 

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

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

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既然我们原因找到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1. 交流西部小朋友吃饭难的原因。

2. 交流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

通过设计贫困山区粮食欠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肥沃的土壤

二、了解腐殖质

 

1.过渡:在我们校园里有没有肥沃的土壤?

2.采集土壤:待会我们去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

3.注意事项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掉队,不伤害任何物体。

选择合适的地点,不挑拣里面的东西,采集原始的土壤。

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记得把坑填好,恢复原样。

4.室外活动: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东西?(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残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6.了解土壤动物。

7.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8.过渡:其实这些土壤动物不仅仅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在生命结束后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动植物遗体落到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腐烂变黑)

9.了解腐殖质: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去校园里采集土壤。

 2讨论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是怎么变化的。

3.知道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黑色物质,我们把它称作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通过采集并观察肥沃的土壤,发现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析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的变化,知道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黑色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三、了解土壤的分层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刚刚去百果园采集土壤的时候,有没有小组挖的很深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2.出示土壤分层图:你看到了什么?(在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3.引发思考: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

4.小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1回想交流采集土壤时表层土和下层土的不同。

2.了解土壤的分层,意识到各层土的颜色不同,最上边一层颜色深一些,下面的浅一些。

3. 探讨:为什么表层土颜色深。

4. 知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表层土也就比较肥沃,颜色毕竟深。

通过发现土壤表层与下层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分层。通过分析土壤的分层,认识到正是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这也是表层土壤比较肥沃而且颜色更深的原因。

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回归初始问题: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2.交流讨论:

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来沤肥的。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多施农家肥:在农村生活过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它们的粪便可以用来沤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落叶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

1. 意识到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这个贫困地区山体的表层土就会因为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粮食产量就很低。

2. 探讨增加土壤肥力的办法。

 

在明晰腐殖质的概念的前提下,学生回归初始问题情境。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山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五、实践活动:做一个肥料袋

 

过渡:大家帮助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是太厉害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帮忙看一看。

2.出示小葱图片:这里有一盆小葱,可是长得不大好,怎样给小葱增加营养的呢?

3.是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帮植物增加营养:做一个肥料袋。

4.制作步骤:

1)在装有土壤的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儿的水。

3)封紧袋口,翻动一下。

4)把肥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1. 思考:怎么给小葱增加营养。

2. 小组讨论:怎么做一个肥料袋。

3. 实践活动: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肥料袋并持续观察几个星期。

1. 通过利用蔬菜果皮等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2. 通过持续5个星期的观察任务,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

肥沃的土壤

动植物遗体

 

腐殖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