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所以爱
发表日期:2009/9/17 13:00:3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031位读者读过
因为爱,所以爱
—由课文学习向绘本阅读迁移进行爱的教育的尝试
疑惑:
那天,去听同事的一节课,导入时老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你的父母平时是怎么关心你的?”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的爸爸妈妈给我买好吃的。”另一个孩子说:“他们有好吃的都给我吃。”一共请了六个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可居然有五个孩子的答案与吃有关。
难道父母的爱浅薄到只是吃吃喝喝吗?
忽然又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家境困难,孩子喜欢吃虾,于是咬咬牙买来了虾。做好了端上桌,母亲坐在一边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却舍不得吃一个,眼看着孩子吃完饭,母亲忍不住想品尝一下剩下的虾,手刚伸过去———“别动!”她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这位母亲在讲述这件事时眼含泪水。
作为听者,心中也万分沉重。
是孩子心中没有爱吗?不,只是父母在孩子的心里所占的比重实在太少,那些自认为为孩子付出很多的父母并未得到大部分孩子的认可,也不用说让孩子去体会父母付出的辛劳了,更不用说让孩子去爱父母了。
那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吗?不,是父母极度的关爱,过分的溺爱,无限的纵容,让孩子只会接受,不会付出;只知享受,不知奉献;只关注自己得到多少,不体会别人付出多少;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有人形象地把现在的孩子比喻成“草莓族”,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面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
其实,他们欠缺的是感恩的心和爱的能力。
思考: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缺少感恩的心和爱的能力呢?
先让我们看看现在的家庭教育吧!
现在的孩子在父辈和祖辈的双重呵护关爱下成长,他们习惯于被爱,习惯于接受爱,却疏于给予,少于付出。家长把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发展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却忽视了品德的教育与要求。家长总是一味地给予孩子爱,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这种过度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不会想到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谈不上关心周围的人乃至报效国家。
我们的学校教育有没有责任呢?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追求升学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爱的需要归属于“缺失性”需要,即不可缺少的需要,他说,一个人如果缺少对别人的爱,容易形成反社会的人格。
而我们的孩子在过度溺爱的家庭教育和冷漠机械的学校教育的双重作用下,情感缺失得日益严重。
看看我们的孩子缺少什么情感吧!
1、体会不到爱。在学习、生活中,只求索取,不求回报,在别人给予自己爱与帮助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真正理解爱的含义,没有意识到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本要义,没有感受到爱的温暖,具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2、不会爱别人。在生活中,缺少爱的能力,吝于表达爱,羞于表达爱,甚至于不知如何表达爱。这就是所谓的“爱无力”。
3、不会与同伴相处。与同伴相处时,少有谦让和合作,面对同伴的困难漠不关心或不知所措,习惯用拳头解决一切问题,缺少真正的朋友。
4、不会真正爱自己。不能正确认清自己,或过于自信,甚至自大,或过于谦虚,甚至自卑;面对困难,不敢挑战,怕不成功,面对挫折,缺乏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的勇气;对待表扬,容易飘飘然,无法把握前进的方向,对待批评,不知所措,垂头丧气。正如温室里的花朵,强烈的阳光晒不得,凛冽的风雨淋不得。
这样看来,教育需要爱,也需要培养爱。
没有爱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而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这样说:“爱是人类最基本,是自然的情感,才会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形成自尊和自信,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人类社会。”
陶行如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和人格教育观中有这样一个名词:“建筑人格长城”,他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放在第一位,说“爱是人类特有的,是最伟大的感情,也是健全人格的体现。”
一个孩子如果缺乏感恩的心和爱的能力,感受不到爱,根本不会爱,又怎么能说他的人格是健全的呢?
由此看来,爱的情感教育是多么得重要啊!
爱是教育的生命,更是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爱的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爱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欢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应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用爱引导每一颗纯真的心灵获得丰富的爱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多少爱的教育的机会呢?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现行教材选文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思想状态,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童心童趣,当代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能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课文的选材主要围绕儿单发展的四个外延来确定,即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历史(文化),儿童与他人(包括自我)等四个不同层面的范畴在一定语境中细化而来。其中有关爱的课文很多,有爱自然,爱动物的,有爱祖国,爱家乡的,有爱科学,爱学习的,有爱亲人,爱伙伴的。只是涉及爱亲人、爱伙伴、爱自己的课文、仅仅是爱的主题课文中的冰山一角,以苏教版第二册教材为例,一共有26篇课文,其中第11课《奶奶的白发》是有关教育孩子关爱祖辈,第12课《陈毅探母》是教育孩子要孝顺父母,第16课《这儿真好》涉及到朋友的话题,第19课《三个小伙伴》是告诉孩子要学会合作。如果只是凭借课文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和力量与作用是有限的,那么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该尝试着由课文向课外资源拓展,尝试着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迁移,以课文为源头,以课堂教学为起点,进行阅读迁移,引导孩子阅读一系列的爱的教育的文章,充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绘本阅读是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很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绘本是将简单的汉字,抢眼的图画融合在一起,以一个故事,一个主题作为绘本的主要内容,即避免了寓言故事的说教,又鲜有语文教材的分析说教,而是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润物细无声”地牵动了孩子的欣赏审美、阅读创作、观察想象、分析思考、体验渲泄等多种情绪,非常符合儿童的阅读思维。故事中的人或物往往就是孩子的缩影,绘本在现实与想象中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实现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超越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超越的障碍,表达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感受与表达的情达的情感,使孩子的情感得到了满足与渲泄。
绘本总是在故事的讲述中为孩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描绘了一段真挚的情感,教师带领孩子一起阅读这些有关爱的故事,欣赏这些充满童趣的图画,品味隐藏在图画之中的细节,领悟深埋在文字之中的情感,从而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爱的情感教育。
行动:
一、充分感受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父母的中心,父母的过度关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地享受别人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缺乏爱的情感,缺少一颗感恩的心。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爱别人,就要先让孩子感受到爱,看到爱,听到爱,触摸到爱,让孩子懂得生活中点滴爱的美好,知道父母绘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爱中看到父母的那颗心与那份情,从而产生感激之情,从而拥有感恩之心。
《奶奶的白发》这篇课文通过帮助学生认识到长辈对晚辈付出的精心、心血,让学生懂得要尊重长辈,由“操心”这个词语联想到长辈的辛劳,想到长辈平时所做的一切。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体会这种不求回报的爱,体会这种甜蜜的辛劳,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我爸爸》这个绘本故事。
作者安东尼·布朗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描绘了一位即强壮又温柔的爸爸,不仅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的安全感,还温暖得像太阳一样。这本书告诉我们,原来我们身边那似乎毫不起眼的爸爸是那么的伟大,是那么值得我们去爱。
阅读的一开始,看着封面上的爸爸,问学生:你觉得爸爸自怎么样?大部分学会会觉得爸爸很可爱,很有趣,很搞笑,且不够帅。紧接着就是疑问:为什么在我眼里,这么普通的爸爸却“真的很棒”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读故事,随着故事的推进,越来越了解爸爸;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此时再问学生:你觉得爸爸怎么样?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爸爸的厉害、勇敢、强壮、聪明……难怪在我眼里“他真的很棒”!故事读到这里,还只是在读故事,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爸爸为什么这么棒?”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故事,欣赏图画,感受爸爸那深沉伟大的爱:原来爸爸的棒都源于对“我”的爱,是爱让他无所不能,他的爱就像那图画中藏着的太阳一样无所不在,放射着爱的光芒温暖着“我”。最后由此及彼,联想到孩子自己的爸爸,让孩子模仿作者的句式“……像……一亲……”来夸夸自己的爸爸,谈谈自己爸爸的爱,挖掘平时所忽略的爱的点滴行为。可以让孩子们尝试着把想说的写下来,画出来,创作自己的图画书《我爸爸》。
此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爱的绘本故事还有很多,如《我妈妈》、《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逃家小兔》、《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等等。
二、勇敢表达爱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孩子们甚至是大人都不善于外露自己的情感,其实,适当地表露一下自己的的内心感受,勇敢大胆地把爱说出口,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温馨。
《陈毅探母》这篇课文中陈毅用“洗衣服、谈家常”这样的行动表达对母亲的爱。其实爱有时真的很简单,简单到只需要大声说一句:“我爱你”。就像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大兔子和小兔子,他们俩在互相的比较中拼命地表达彼此的爱。这是一个表达爱的故事,作者山姆·麦克布雷尼借一大一小两只兔子之口,把生命中那种最原始的母子之情浓缩在短短的一段对话里。爱原来可以这样来衡量:爱有手臂张开那么长,爱有手举得那么高,爱有到月亮那么远。接龙游戏似比喻一个接着一个,天真、感人。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表达了人类最伟大,也是最平凡的情感。
共同阅读故事中,孩子们知道孩子对父母的爱永远也比不过父母来得高、来得多、来得远,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当我们勇敢地表达心中对父母的爱与感激,也许只是一句最平淡无奇却又最饱含深情的“我爱你”,已足以安慰父母的疲惫与辛劳。
这样温情的故事只是静静地读,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就已经打动了每个孩子的心,那份温暖的爱意已直达孩子的心灵深处,他们都会想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也许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已学会像大兔子和小兔子那样勇敢幸福地用语言、用动作、用行动来表达心中的爱!
爱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一位台湾学者说得好:“为了让孩子了解爱的真缔,我们必须用眼、用耳、用口、用手、用心去表达,孩子才能体会和了解,由被爱而知爱人。”而同样的,为了让孩子学会爱人,必须让他们用眼、用耳、用口、用手、用心去表达。学孩子们进行了爱的表达之后,他们爱的表达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真正体验到爱的表达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值得回味与分享,爱的表达会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会成为孩子们乐此不疲却又习以为常的事情。
三、学会与人相处
学校生活中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同龄人,可是因为从小在家中独自玩耍,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来到了集体生活中,许多孩子往往会因为不会与同伴相处而无所适从,甚至与同伴发生矛盾。教给孩子们与同龄人相处的方法,该是多么迫不及待的事啊!
《这儿真好》这篇课文中原来孤零零的小熊因为爱护环境,所以有了许多的朋友,看来寻找朋友的方法很简单,只要适当地付出爱,适当地改变自己,我们就很容易结交到朋友,就很容易与人相处。
那么一只霸王龙又是怎么获得友谊,获得爱的呢?《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个绘本故事中,有这样一只凶猛的霸王龙,他从未被人信任过,从未被人关爱过,也从没有谁为他骄傲过。其实他凶猛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弧独的心。遇到小甲龙之后,小甲龙对霸王龙无限信任,真诚关爱和无比骄傲,让霸王龙埋在坚硬土壤里的爱的种子发芽了。虽然失去了“很好吃的美味”,霸王龙却尝到了被爱的滋味,因为被人爱着,他不再孤独。而在爱与被爱循环往复的通道中,小甲龙也不再孤单。
是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爱的种子,即使是粗暴、凶猛的霸王龙,孩子们在故事中体验爱与被爱的快乐,获取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真缔。成长的道路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不免会遇到霸道的恶劣的霸王龙式的孩子,或者本身就是霸王龙式的孩子,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种子,只要我们用信任、真诚、关爱、宽容、责任、正直、诚实,这些爱的真缔去浇灌这颗种子,相信这颗种子一定会发芽,一定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就这样,在温暖的故事中帮助孩子在成长中接触并了解共同生活、与人相处的品质与观念,与孩子一起思考在复杂多样的世界中人与人相处的问题,帮助每一个孩子建立充满友爱的人生观念。
像这样的绘本故事有很多很多,如《獾的礼物》、《我是霸王龙》、《没有人喜欢我》、《月亮,生日块乐》、《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四、“我能行!”——正确认识自己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都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无论什么事都有人待候,当他想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时候,总有人说“你现在太小,不行,让我来吧!”学校生活中,因为诸多原因有些孩子总是不如别的孩子,总是落在班级最后面,渐渐成为班级的尾巴,他们总会听到有人说:“你怎么这么笨?”“你不行!”这声音也许来自家长,也许来自老师,也许来自同学,于是,小小的心灵受到打击,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教育孩子要自爱、自信、自尊的课文真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难道说我们的孩子都不需要这样的情感教育吗?绝对不是!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己爱惜自己,学会对自己、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这该是多么弥足珍贵的情感教育啊!
于是,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读一读绘本故事《凯能行》,在凯的身上找到自己曾经或现在的影子,学着像凯一样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
故事的凯总是状况百出,洋相百出,连母亲都一遍又一遍地抱怨:“你就不能小心一点吗?”这种抱怨也许包含了深切的爱与期待,但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其实是对一颗幼小的心灵的伤害,自尊心的伤害,自信心的伤害,孩子很容易地就从成人眼中感受到了这种怀疑与伤害,他不禁也开始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凯很幸运,他拥有他的大灰猫,大灰猫用它的赞扬纠正了凯对自己的怀疑。在大灰猫的帮助下,凯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当他学会自我肯定之后,过去老爱犯的错误也不知不觉改掉了。真的有这么一只神奇的大灰猫吗?当然没有,其实那只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鼓励。
每一个孩子都要学会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才能充分发挥和发掘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自信、自尊、自爱的孩子,才能应对人生的一切困难和失意。
曾经有一个小女孩,有一天她在公园碰到一个吉普赛女人,这个吉普赛女人摸着他的额头对她说:“你将来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结果你知道吗?这个小女孩就是后来的居里夫人。
憧憬:
孩子具有明敏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让孩子们在充满人性光辉的爱的故事中成长,让孩子们充分接受爱的情感教育,让孩子们尝试着勇敢地去表达爱,带给孩子们美好的爱的回忆,在孩子们纯洁的内心深处画上生命中最亮的、最温暖的底色!
教育需要爱,因为爱是一种能力。
教育需要培养爱,因为爱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有了爱,有了爱的能力,孩子们一定能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彭懿
2、《低年级阅读教材分析》 王宗海
3、《迁移式阅读—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迁移的尝试》 朱廷梅
4、《爱弥儿》 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