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发表日期:2019/9/30 18:28:46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周芸 有861位读者读过
初次备课: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胆战心惊”的意思。
3.了解文中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4.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景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中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2.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景象。
一.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刚才看到了什么?对,这就是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这就是九曲回肠奔腾不息的黄河。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黄河的神韵风采,多少诗人歌颂过黄河的英雄气概。我们来回忆下,我们读过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语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刘禹锡《浪淘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这节课我们就走近黄河,去认识它,认识生活在那里的一群人。一起读课题。
3、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主人:能够控制、驾驭某一事物的人。谁是黄河的主人?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
4、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到书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思考: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
检查生字词。
黄河滚滚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惊涛骇浪
羊皮筏子 鼓浪前进 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艄公 专心致志 如履平地 谈笑风生
强磁力 整个儿吞没 竹篙 体积 凭着
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一起读: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板书: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课文除了写艄公还写了哪些人和物?(板书:黄河、羊皮筏子、我、乘客)既然黄河的主人是艄公,那课文为什么还花这么多笔墨写黄河、羊皮筏子、我和乘客呢?那我们就走近他们去探究答案
三、精读感悟。
5、先来看看课文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黄河,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话的语言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四字词语很多)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万马奔腾:水流急速,势不可挡;浊浪排空:水势汹涌,波涛激荡。趁机朗读: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读出这惊险的画面;读出这磅礴的气势)一个词蕴含一幅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让我们带着想象一起来读。
6、就在这样汹涌的黄河激流里,却有一只羊皮筏子在鼓浪前进。请同学们默读2到5小节,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羊皮筏子?哪些词句牵动了你的心弦?画一画写一写。
小组交流
预设一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带进去······)(简介羊皮筏子: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也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 组成。羊皮筏子已有300多年历史,早年用于运输,现在已成为黄河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
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在这样汹涌的激流里该多危险啊!一起读。
预设二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这里为什么要一一写出所数的人数?(不可思议,深感惊讶;那你会怎么读?)是啊,真是不可思议,让人惊讶啊,一起读。
预设三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体积很小却承载的重量很大,来一起读一读)
7、看到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却载了这么多人在汹涌的黄河上前行,文中的“我”是怎样的心情?(提心吊胆)而艄公呢,乘客呢?
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会说些什么呢?一边欣赏着黄河上的风光一边有说有笑,聊得很有兴致,这就叫“谈笑风生”。
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
为什么这些乘客却能够谈笑风生?(艄公的勇敢智慧让他们很信任他)
黄河这样的汹涌翻滚,羊皮筏子却这么小这么轻;我看的提心吊胆,乘客却谈笑风生。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在对比中突出了什么?(突出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再回到开头的问题,黄河的主人是艄公,课文为什么还花这么多笔墨写黄河、羊皮筏子、我和乘客呢?(侧面描写)
四.指导写字。
范写“滚”“磁”。
最终共案: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
教学慎思: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写的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景象,文章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筏子险情重重,乘客从容淡定,进而衬托出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在读写圈画中品读语言,感受黄河的汹涌气势和羊皮筏子的轻巧凶险,在小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新课标还要求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品味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胆战心惊”的意思。
3.了解文中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4.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景象。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中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2.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黄河的主人》。一起读课题。
2.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主人:能够控制、驾驭某一事物的人。?谁是黄河的主人:板书艄公。指名读“艄”。艄公是做什么的:这个“艄”是船尾的意思,坐在船尾把舵的人称“艄公”,这是它的本意,现在引申开去,把撑船的人,把舵的人,划船的人都叫什么??为什么把艄公称为黄河的主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书中去找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不疑则不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故而,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质疑”开始,在“析疑”中发展,以“释疑告终”。新课改提倡的的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基于问题而形成的。有质疑才能有探索的欲望,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3)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4)思考: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检查生字词。
黄河滚滚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惊涛骇浪
羊皮筏子 体积 整个儿 吞没
艄公 凭着 竹篙 如履平地
磁力 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谈笑风生
为什么把艄公称为黄河的主人?一起读: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板书: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课文除了写艄公还写了哪些人和物?(板书:黄河、羊皮筏子、我、乘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两个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就是通过提问“为什么把艄公称为黄河的主人?”引导学生抓住这篇课文的中心句,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又通过梳理文中描写的几个对象,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感悟
走近黄河:
1.你了解黄河吗?你心目中的黄河是怎样的?
是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她养育了中华儿女。多少年来,我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在高声赞美黄河。无数诗人读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的诗人李白、王之焕是怎么赞美黄河的!(屏幕上出现他们两个赞美黄河的诗词,同时激情澎湃的音乐响起),李白在诗中赞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焕是这样赞美黄河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我们一起来和着诗人的感情,赞美一下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起。
2.黄河在作者袁鹰的眼中是怎样的情景呢?一起把课文第一段朗读一遍。(大屏幕出现第一段的内容)
3.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滚滚的黄河水向我们扑面过来,黄河犹如千万匹野马奔腾不息,这就是母亲河!这就是我们的黄河!“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读。
4.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想看看我们的母亲河吗?
我们一起观赏一下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大屏幕上出现滚滚、汹涌的黄河,并配以激情昂扬的歌声)。
5.这就是万马奔腾的黄河!这就是一泻千里的黄河!你想对黄河说什么呢?说一说你的感觉。
6.看着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啊?书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啊?板书胆战心惊,这儿的战是什么意思?惊的意思?来猜一猜
(心里害怕,惊吓,胆在抖,心害怕,这叫什么?
这是我们站在伟大的大自然面前,在黄河面前的感受——胆战心惊!拿起书,再读,把作者第一次见到黄河的感情读出来。
“黄河滚滚——”起。
胆在颤抖,心在害怕,这就是黄河,这就是母亲河,这是自然的壮观。来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多朗读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所以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为下文描写羊皮筏子鼓浪前行,突出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做铺垫。)
走进羊皮筏子:
1.就在这样汹涌的黄河激流里,却有一只羊皮筏子在鼓浪前进。请同学们默读2到5小节,看看这是一只怎样的羊皮筏子?哪些词句牵动了你的心弦?画一画写一写。
小组交流
预设一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在这样汹涌的激流里该多危险啊!一起读。
预设二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贴”人和水离得很近,贴的特别紧,很惊险)
这里面还有一句话,是数数的,该怎么数?为什么这样数?(不可思议,深感惊讶)谁也来远远望着羊皮筏子数一数?一起数。是啊,真是不可思议,让人惊讶啊,一起读这段话。
预设三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体积很小却承载的重量很大,出示羊皮筏子简单介绍一下。)多小多轻的羊皮筏子,却承载这么重,太不可思议了一起读。
黄河这样的汹涌翻滚,羊皮筏子却这么小这么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在对比中突出了什么?(突出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即写黄河和羊皮筏子都是为了写谁?这是什么表达方法?(侧面描写)
接下来作者又写了“我”和“乘客”是不是也用了这两种表达方法,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能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其实就是通过抓关键词句品味语言。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带领学生品味语言,小学生只有深入品味语言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理解作家的思想,凭借语言走进作家心灵、走进作品世界,学生也才能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点滴思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品味语言,也能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积累自己的语言材料,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指导写字。
范写“滚”“磁”。
五.板书。
23、黄河的主人
艄公 对比
勇敢智慧 镇静机敏 侧面
黄河 羊皮筏子 我 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