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题导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 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相机板书:原因感受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读读课文,检查一下昨晚的预习情况,看看通过预习,咱们同学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 检查的时候,我想这样,先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捧好书做好准备,我随机抽查。听的同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读课文,并且划出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有关语句。 (师巡视听读情况,同时随时按小组读、四人小组读、同桌、男女生读等形式检查读书情况。) 2、评价朗读,汇报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情况。 师:听得挺认真的,小评委的任务完成得不错。不知道另外一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 师:从文中哪个句子知道的?划出来。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引导: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两个原因,(板书:换床单,报母恩。)按先后来分,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请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换床单而抱母亲的?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想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 师:现在看第二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板书:难过,愧疚 师: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文中有三处“没想到”,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引导: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里的重担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者说的话,透过字面展开想象,体会一下。 指名汇报。 引导:瘦弱的母亲一手拉着年幼的我,背上还背着比我更小的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那是怎样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越、瘦 五、布置作业: 1、记录一天中妈妈为自己做的事以及自己为妈妈做的事。 2、拥抱妈妈并对妈妈说:“我爱你”,然后把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 3、抄写生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