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师主页 >>王萍教师主页>>教学随笔>>阅览文章

例谈尊重小学生习作中的情感取向

发表日期:2009/9/8 14:59:1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91位读者读过

例谈尊重小学生习作中的情感取向

 

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赵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普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可是,在习作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小学生“怕写习作”,教师认为“习作难教”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学生习作中大多语言平淡,缺乏生气;教师往往也局限于按照习作要求,不厌其烦地讲解审题、选材等习作技巧方面的知识或做些平平泛泛的指导。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教学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结合我近几年来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实验,要解决目前小学生习作中的这种“山重水复”的局面,就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习作中的情感取向。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习作是学生个性化的创作行为,更受个人情感取向的影响。因此,在习作过程中尊重学生选材上、表达形式上、结构手法上、个性化语言上的情感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一、尊重学生习作选材上的情感取向。

习作是学生个性化的创作行为,因此在选材上常常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价值取向,只有充分尊重学生选材上的情感取向,学生才有可能写出有灵气的习作来。一位学生在习作中是这样描写他所喜爱的小白鸡的:“……我扔给它们一只蚂蚱,小白鸡迅猛地扑过去一啄,没想到蚂蚱一跳,逃走了,这可激怒了小白鸡,它半张开翅膀一蹿,用那只强有力的爪子一按,可怜的小蚂蚱就再也动不了啦。小白鸡用尖嘴叼起蚂蚱,来回甩了两下,就吞进了肚子。小白鸡尝到了美味,抖抖身子,脖子四周的羽毛张开竖起,翅膀上下扑扇着,就好像白孔雀开屏一样。好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这种形象逼真描摹,只有学生在比较熟悉,比较喜爱小白鸡的情感生活的体验中,才会知道如何细致观察,把握特点,而且充满了童趣。

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见,善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熟知的人、事、景、物中感受生活的幸福、美好,体验人间的真、善、美。只有使学生具有对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学生才觉得有东西可写,才感到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皆有情,也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

二、尊重学生习作中表达形式上的情感取向。

一般情况下,内容决定了文章的形式,但有时在强烈的情感作用下,学生在习作的表达形式上往往有创新之举。例如一位学生在赞美微不足道而又为人熟知的粉笔时,这样写道:“洁白洁白的雪花/不分季节地飘落着/飘进了  飘进了/农村孩子金子般的心/……”如果不是激越的情感,学生怎么会写出如此优美形象、诗意般的语言。可见情感在学生选择习作表达形式上的取向作用。

选择习作的表达形式既受习作素材、习作要求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学生情感取向的影响。依据个人的情感喜好,学生或记叙描摹,或说明介绍,或抒情,或发表议论。尊重学生在表达方式上的情感取向,有利于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发挥学生的表达特长,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三、尊重学生结构手法上的情感取向。

根据一般的习作过程,学生在确定内容之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开头、文章的条理顺序、结构手法、如何结尾等,即人们常说的布局谋篇。有的学生喜欢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有的则含蓄深沉,言尽意犹,耐人寻味。如一位学生在他的《误会》一文中是这样开头的:“我的哥哥上六年级了。他是一位热爱学习又不爱出门的人。去年有一段时间,哥哥突然变得爱钓鱼了,有时很晚才回家。妈妈问了他几次,他都不吭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妈妈很生气,要我当‘侦探’,定要查清这件‘案子’”。小作者写“我的哥哥”在学雷锋活动中帮助一位病卧床上的孤寡老人的故事,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开头故设悬念:“我”的哥哥由一个爱学习不爱出门的人,变得“很晚才回家”,从而引起妈妈对他的疑虑,颇能吸引读者,文章中间通过“我”的“侦探”,侧面写“我的哥哥”池塘钓鱼、剖鱼煮饭,为老人喂饭,整理房间等一系列活动,又用“我”的悄悄尾随、高兴、惊异、钦佩加以衬托,使故事由“隐”渐“现”,人物由“暗”渐“明”。至此读者才明白了究竟是怎么回事,悬念诠释。文章结尾照应开头,结尾点题。全文构思新巧,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教师尊重学生在选择结构手法上的情感取向,这样学生就能“想我所想、写我所写”进行自主习作,从而体验到习作的快乐。

四、尊重学生语言表达上的个性化展示和张扬。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所体验到的生活感受却是千差万别的,那他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在学生习作中,有的学生富于想象,大到宏观世界,小到微观世界的事物,无所不在;有的富于求异、创新,无论在习作形式上(短诗、童话、科幻等),还是在感受体验上,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喜欢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视角看问题、看世界,往往有惊人之见。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落长江》中写道:“……我从没有见过落日是这样血红,鲜红的令人眩目;也从没有感到长江竟有这样广阔无垠,水天相接。在这浩瀚的天地间我不由地感到大自然是这样的伟大,壮观!我的心被深深地陶醉了。”小作者的语言既形象夸张,又充满深情。这时教师就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个性化展示和张扬。如果教师不注意让学生真实的表达自我,而要求学生按某种固定的模式,去套、去写一些自己不愿写的,或者写一些人云亦云的空话假话,这样的习作不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扼杀,更是对学生人格情感的一种扭曲。

实践证明,习作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取向,不仅可以达到习作教学中“柳暗花明”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更有利于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