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发表日期:2019/11/19 9:09:16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吴苏悦 有2066位读者读过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卜算子·咏梅》、竖笛练习(二)、成长的足迹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卜算子·咏梅》感受昆曲的韵律。了解戏曲之祖“昆曲”的文化价值与地位。
熟练地吹奏《无锡景》,表现出乐曲的委婉、悠扬的旋律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富有昆曲风味的《卜算子·咏梅》。
教学难点
吹奏《无锡景》,表现出乐曲的委婉、悠扬的旋律特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卜算子·咏梅》
1、播放《卜算子·咏梅》
2、说说曲的形式
3、简单介绍昆曲,体会昆曲“浅呤低唱”、“腔如水磨(糯)的特点”。
连续的句子常“闪”在弱拍或后半拍开始,紧咬前句,打破节奏均衡平板的格局,张弛有致,演唱时句尾长音用倚音、摇声等润腔,增添了戏曲的情味。
4、说说词的作者是谁,读歌词
介绍毛主席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俏丽但不争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体会意境: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主席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5、完整欣赏,体会音乐与文学作品的交融。
二、竖笛练习(二)
1、欣赏
2、介绍《无锡景》是江南民间小调之一。
3、初步练习,并说出难点
4、分句练习,注意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和切分节奏的准确性。
5、完整练习
6、由慢到快地练习
三、成长的足迹
1、听一听,说一说,下列民歌属于什么地区。
(1)听一听,说一说
(2)老师补充介绍相应地区民歌
2、背唱歌曲《姑苏风光》,和同伴合作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