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之歌》(1、2两课时)

发表日期:2019/2/19 16:28:02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592位读者读过

1长江之歌

课时

安排

两课时


1.自主学习生字词,会写“涤”、“溉”,并理解中“荡涤”等词的意思,当堂习字。

2.通过预习和课堂学习,了解有关长江的资料。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读出对长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背诵全文。

4.根据以往学习的诗歌,感受本诗的写作特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资料等方法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

5.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1.本单元主题是“壮丽山川”,选文有《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和《记金华的双龙洞》。它与前面各册中写台湾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青海高原、内蒙古草原等文一起,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本课《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作为中国母亲河的赞歌,它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可以视作这类文章的担纲之作。学生学习本课,既能领略母亲河在地理和人文两方面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又能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结构美、画面美,实属经典之作。

2. 六下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现代诗歌,上学期才学的《我们爱你啊,中国》就同样赞美了祖国的山河。因此,学生初步体会本诗的内容和情感、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反复的手法并非难事。但是,理解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需要予以点拨指导。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抓关键词句,一边读一边展开合理想象,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此外,适当的有关长江资料的搜集和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群文阅读材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词,会写“涤”、“溉”,并理解中“荡涤”等词的意思,当堂习字。

2.通过预习和课堂学习,了解有关长江的资料。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读出对长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根据以往学习的诗歌,感受本诗的写作特点。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合作交流

个人反思修改

一、了解背景。

1.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长江的支流洋洋洒洒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和浙江。整个长江流域的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长江因它横贯哺育着华夏的南国大地,资源丰富,支流和湖泊众多,形成了我国承东启西的现代重要经济纽带。长江丰富的水利资源,对于我国工业、农业的生产意义重大,在提供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发展航运、旅游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航运上,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宾。据科学测算,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2亿千瓦,发展水电仍有潜力。特别是其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量几乎占全国的一半。

2.观看《话说长江》第一集。(选做)

 

二、新词生字抢先学

1.在方格内写一写生字。

2.解释词语

丰采:

荡涤:

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查过后写下来。

 

三、课文先理解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我发现它在写法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揭题导入环节

1.播放《话说长江》第一集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介绍《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作者胡宏伟。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提示:突出流域之广,为理解课文铺垫)。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指生回答。

4.师:《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歌曲)

 

二、初读交流环节

1.自读诗歌

标出韵脚,流利地自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2.新字生词抢先学

①出示词语:丰采 气概 哺育 荡涤

灌溉 奔去 依恋 磅礴

指生结合预习,提醒字音、字形、词义。

关注:丰采和风采的区别;概和溉;奔多音字;荡涤的意思;依恋的意思。

②当堂习字,范写“灌溉”,生练写两遍。

(提示: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自主学习字词的能力,此环节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要重点突出,避免低效课堂。)

3.朗读指导

指生朗读诗歌,随机互评、指导。

(提示: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的必要途径。)

4.比较异同

两小节诗歌有什么异同点?

如:格式上对偶,小节末尾处的反复。相机指导反复(板书)的作用。

两小节分别侧重长江空间和时间的特点。

 

三、整体感悟环节

1.思考探究

读了诗歌,你觉得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江?

2.学生活动

带着问题默读诗歌,圈画诗句,可结合插图思考。

3.学生交流

例如:“你从雪山走来……惊涛是你的气概”是赞美长江发源于雪山,最后流入东海,源远流长。而且“丰采”和“气概”表现出长江之水奔腾不息的壮阔景象。

重点让学生借助文字感受到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古老悠久、气势磅礴等特点,并感知诗歌两个小节分别侧重空间上“源远流长”和时间上“历史悠久”。(板书)

 

四、小结留疑环节

1.小结

师:是啊,长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所以作者说(出示、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质疑

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①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②“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分层作业设计

A【基础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搜集的长江资料,书面准备从一两个方面介绍长江。

B【提高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

作业。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3.  根据搜集的长江资料,口头准备从一两个方面介绍长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读出对长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背诵全文。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资料等方法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

3.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个人反思修改

 

 

 

 

 

 

 

 

1.合作探究

自主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

 

2.学生发表看法,其他学生补充。

 

 

 

 

 

 

 

 

 

 

 

 

 

 

 

 

 

 

 

 

 

 

 

 

 

 

 

 

 

 

 

 

 

 

 

 

 

 

 

 

 

 

 

 

3.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长江的诗句。

 

 

2.思考本诗写作特色并交流

 

 

 

 

 

五、群文拓展阅读

欣赏系列短片《话说长江》,浏览《话说长江》脚本。

目的:

进一步了解母亲河,激发热爱长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一、朗读导入

全班朗读课文。

 

二、精读感悟

1.回顾问题

①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②“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合作探究

 

 

 

3.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背诵)

(提示:仅靠字面意思还不够,需要教师适当补充相关图片、资料,如长江流经的山川,长江的三大作用:灌溉、运输与发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思。)

【预设】

(一)无穷的源泉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启发学生:诗句中的“走”和“奔”能否调换?为什么?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①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与上句对比:两个“走”和两个“奔”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一个是空间上的,一个是时间上的)

 

……灌溉花的国土;

……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能将祖国领土一一灌溉,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二)母亲的情怀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诗句拓展

 

三、总结全文

1.回顾全诗内容和情感。

2.写作特色

①运用第二人称,便于表达作者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热爱之情。

②抓住事物典型特点,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反复的结构。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口语练习

从一两个方面简单介绍长江。

注意语言简洁、中心突出。


分层作业设计

A【基础性作业】

一、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三、(选做)写一首小诗,体现某处景点的主要特色,运用反复的手法。

B【提高性作业】

一、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二、写一首小诗,体现某处景点的主要特色,运用反复的手法。

板书设计:


    第二人称典型特点反复比喻、拟人 1、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     无穷的源泉  

历史悠久     母亲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