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发表日期:2019/2/17 16:46:45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周芸 有650位读者读过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提供者

复备者

 

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根据多支点探究方案调整

教学目标提 

1.学会本课9个一类字,4个二类字;重点读准“锨”字;区别“莫”和“寞”;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煎熬、寂寞、咆哮、林涛”等词。(《课标》: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难点】体会诗歌语句的精彩及用词的准确。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选用文中的词语练习写一段话。(《课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4.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素 材 与 策 略

第一课时

一、准备性学习:

1. 读准下列词语:

锨镐  歌谣  裸露  煎熬  寂寞  咆哮  茂密

荒山野岭  叮叮当当  枝繁叶茂  叽叽直叫  又蹦又跳

◆读给组内成员听,全对的加“☆”(     )

2. 完成课后描红,相信你能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

3. 你朗读课文给(     )听,他(她)给你的评价是(     )

A.正确、流利      B.正确      C.还要努力

◆读给组内成员听,你能加到“☆”吗?(    )

4. 尝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特别关注“煎熬、寂寞、咆哮、林涛”等。(直接写在书上词语旁)

5. 预习课文后,你产生的问题是                           

◆组内交流疑问并解决,组长记录不能解决的问题。

6. 收集有关描绘春光的成语(至少3个)、诗句(至少2句)。

教学策略: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暖暖的春光被打开,如果你外出踏青,会看到或感受到什么?你能用哪些词语或诗句形容这一番景象呢?

预设:

词语: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春意融融、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

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2. 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我们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美的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板书课题)

(2)指名朗读课题。

(3)预习后,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目的:此处可以让学生先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收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和回答了解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到了哪种程度,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预设: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什么意思?(正是因为植树使荒山野岭变成了绿色的天地,改善了环境,到处都有春天的脚步,春意才会如此贴近我们,我们的双脚才会被春光染绿。)

 

(二)检查准备性学习

1. 投影生字词,纠错。

预设:

(1)区别“摇、遥、谣”。

(2)“莫”和“寞”的比较。

(3)正确书写“裸露”的“裸”。

2. 相机完成《补充习题》第一题。

 

二、针对性学习(一):

诵读课文,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能借鉴文中的词语,写一段反映植树后的美好景象的话。

教学策略:

1.有人说,诗歌是情的艺术。就让我们尽情地朗读这首诗,等一会儿我们比一比谁朗读得更投入,更有感情。如果朗读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新的感受,及时地记录在书上。

2. 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3. 组内交流。

小组成员共享阅读体验,结合某一处感受最深的段落,想象诗歌的情境。

4. 组际交流。(教师相机播放课件,如荒山和绿坡的相关图片,有关课文的语句,无论怎样的汇报,教师都要从总领的内容方面引导朗读,感受山林的变化。)

预设一:植树造林让荒山披上了绿装。

出示诗歌三四两节。(想象画面:转眼间,光秃秃的山林,成了绿色的海洋,山岩也躲进了绿阴,再也不被烈日暴晒,群山到处郁郁葱葱。一阵风吹过,犹如阵阵林涛,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通过朗读感受山林的变化。

预设二:繁茂的森林让动物们拥有了快乐美好的家园。

出示诗歌五六两节。(想象画面:小鸟飞来了,又是搭窝又是筑巢;松鼠、小兔、小猴更是在绿色的大伞下、茂密的树丛中快乐地玩耍。寂静的森林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预设三:植树使河水变得清澈,使荒山变成果园。

出示诗歌第七节。(想象画面:山下的河水不再浑浊,碧绿碧绿的……秋天到了,山上的果园散发阵阵清香,一派丰收的景象。)

5.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课文第3-7小节主要向我们描绘了三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你能向大家描绘其中的一幅画面吗?

三选一

(1)植树造林让荒山披上了绿装:                     

(2)繁茂的森林让动物们拥有了快乐美好的家园,它们在里面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3)植树使河水变得清澈,使荒山变成果园:                  

选用词语列举:

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  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荡漾

6. 学生当堂写话,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7.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37小节。

8.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                    青山碧岭

 

第二课时

一、背诵情况反馈。

 

二、针对性学习(二):

体会诗歌表达上的精妙。

教学策略:

(一)自由朗读诗歌,在自己喜欢的句子旁写写批注。

(二)汇报个人的阅读感受。

预设:

1. “锨镐叮叮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溪水哗哗流淌,滋润着棵棵树苗。”

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不但写出了植树造林的劳动场面,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2. 第三节中的“绿袍”用得好,说明这山上从上到下都是绿色,“披上绿袍”也是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荒山旧貌换新颜的景象。

3. 第六节中的拟人用得生动活泼,“小鸟抖动彩翼,来这里搭窝筑巢”形象有趣。

4. “轻抚”一词用得非常精妙,把碧波写得富有人情味,充满着情感。“碧波轻抚”和“浑浊咆哮”也形成对比。

5.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相同与区别。

发现一:语句的变化:“向荒山野岭进军”——“走遍青山碧岭”

发现二:结构相似,首尾呼应。

发现三:句中用“踏”和“撒”两个动词,精妙地写出了我们当时愉悦的心情;用了一个“染”字,写活了满山的翠色。

(三)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三、延展性学习:

1.诵读诗歌《春天真热闹》(见《补充习题》)

2. 选择一个专题,如:北京等地区的沙尘暴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酸雨问题;全球变暖问题;雾霾问题等,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报,准备交流。

1题教学策略:

1. 自由读,读出了什么?喜欢这首诗的什么?

2. 春天“奇妙”在哪儿?“热闹”又能从哪儿看出来?分别用“    ”“﹏”在诗歌中画出来。

3. 体会诗歌中第四节的三个“捉”字的妙处。

教 后 小 记:

 

 

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                    青山碧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