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发表日期:2019/2/21 16:55:34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周芸 有632位读者读过
教 材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提供者 | 复备者 | ||
课 题 | 5 古诗两首 | 根据多支点探究方案调整 | |||
教学目标提 示 | 1.理解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 通过品读,披文入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想法,读出自己的理解。(《课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的问题。) 3.通过合作、对话、感悟,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对“不值与不遇”“田园诗”有类型积累。(《课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 ||||
素 材 与 策 略 | |||||
第一课时 一、准备性学习 1. 通过预习,两首古诗你会背了吗? 都会背了( ) 只会背一首( ) 还要加油( ) ◆背给组内成员听。 会背两首(☆☆☆) 会背一首(☆☆) 会读(☆) 2. 完成《习字册》字词部分,相信你能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难写的字是( ) 3. 尝试理解诗句中的词语,重点关注“值、应怜、屐齿、小扣、柴扉、篱落、疏疏、径、未成阴”等词语。(直接写在书上词语旁) 4. 搜集两首诗的相关资料。(关键词:叶绍翁、杨万里)
教学策略: (一)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 (二)板书课题,齐读。 (三)检查准备性学习 选取两个组分别诵读古诗,相机正音,交流诗人的相关资料。
二、针对性学习(一) 理解《游园不值》一诗中的词语及诗句的意思。思考并讨论:从《游园不值》中读出什么,在诗中找出证明观点的理由。 教学策略: (一)自读第一首古诗《游园不值》,标记疑难问题。 (二)出示合作要求: 1. 每位成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组内解决。 2. 指定3号成员汇报诗意,其他成员相机补充。 3. 组长记录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组际交流 预设: 1. 交流关键词。 ①游园不值――想游园却没有人在。值,遇到;不值,没有遇见。 ②应怜――应该爱惜。应,应该;怜,爱惜。 ③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④小扣――轻轻敲门。 ⑤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⑥ 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2. 诗人叶绍翁资料介绍。 (四)思考并讨论:从《游园不值》中读出什么,在诗中找出证明观点的理由。 南宋时代,这位不太著名的诗人叶绍翁,写成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游园不值》。带着你的独立思考,团队交流针对性学习的第一题。(1号队员纪录主要观点,2号组织其他队员分别针对观点汇报) 从《游园不值》中读出什么,在诗中找出证明观点的理由。(以先亮出观点,再说清理由的汇报方式。) 预设点: ◆读出“别样的春色” (1)青苔——这首诗写的是主人害怕游人踩坏园内的青苔而拒不开门。(品读一二句) (2)红杏——这是一首写红杏的诗。园主关住的只能是园门,却关不住春色。后面那“一枝”无意而悄然探出围墙的“红杏”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品读三四句) (3)虽然柴扉紧闭,但这“春色满”了总是要 “溢出园”来的呀!一枝红艳欲滴的杏花不是已经伸出墙外来了吗!诗的意旨在于启迪人们什么呢?(认知:那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关锁不住的,蓬勃向上发展的美好事物总是掩盖不了的这样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 (4)及时延展:春天到来,百花吐艳。 “红的像火,白的像雪”到处都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而杏花更是春天的信使,一枝红杏不知引出了诗人们的多少名篇佳句。出示: 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马上作》) 张良臣:“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偶题》) 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 (5)比较与发现:后人将上述这些写“红杏”的佳句与叶绍翁的这首诗作一一比较后,认为陆游的“出墙头”未能写明非“出”不可的原因,因此不如叶绍翁的“新警鲜活”;张良臣的“粉墙斜露”虽有寓意,但仍不及叶氏的“来得具体”;而宋祁的“春意闹”确实精彩,但“就整篇来看意思有些滥俗”。从而得出的结论: 《游园不值》只写园子的一角,却写出了冷寂中“最精彩的的繁华”、。一个“来”字,令人可视、可亲、可感、可触,这真可算是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华章”了。 ◆读出“别样的的人物” (1)这是一首写园主的诗《游园不值》这首诗,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游者,一个是园主,而园主则是个空白形象,自始至终都未出场。那么,这园内居住的主人到底是个什么角色的人?你来猜一猜? (2)从“苍苔”与“柴扉”透露出的信息看,拒不开门的园主应该是一位隐士,园主之所以“不开”门,大概因为“闭户即是深山”的道理吧!也许,此时此刻他正好伏案“阅金经”呢! (3)通过诗,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叶绍翁呢? ①默读诗歌,一边读一边细细地去品一品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感情,边读边划边体会。 ②抓住“怜”感受作者对这些景物的爱惜之情。 ③那个“怜”其实就是一个字——“爱”,这个“怜”看出诗人对苍苔的怜惜、爱怜。那既然有爱,爱在哪?既然有惜,惜在哪?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里在哪个字当中你又感受到了“怜”? ④从“印”感受到“怜”,苍苔很完美,让人舍不得用屐齿踩到上面去。 ⑤从“扣”字感受到“小”, “扣”出的那是对园主人的——尊敬,“扣”出的那是对春天的——“怜”。 ◆读出“别样的的心情” (1)游者叶绍翁, “游园”却“不值”。可以让我们想到贾岛也是《寻隐者不遇》,出示课件,读,谈谈贾岛当时的心情:仰慕——遗憾 (2)专程来游园,吃了闭口羹,此乃扫兴之事,却写成千古流传的佳作!现在我所关注的并不是诗人笔下那枝红杏,也不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旨意,而是诗人本身的行为以及其中透露出来的态度。 (3)我们设身处地想,要是自己专程来观赏小园,结果却吃了闭门羹,肯定是?(沮丧和郁闷的,也许还会对这位小园主人产生某种埋怨情绪。总之是兴致全无了,无精打采打道回府了。) (4)猜想与发现:诗人叶绍翁此时的心情与态度? 不知诗人与小园主人是否约好,主人是否在家,唯一的事实就是柴扉紧闭,诗人不得其门而入。他倒是不急不恼,只是轻轻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风雅、宽厚的态度) 推想主人大概是为了保护小园,怕客人屐齿踩踏苍苔,所以才闭门谢客的。诗人无法进入小园他的心态相当平静,他站在柴门紧闭的小园前,平心静气地细细观赏园外的风光。忽然,他发现那一枝探出墙来的夺目的红杏,这给诗人以慰籍,他可以从这枝红杏,想象出小园里热闹的春光。 游园本是目的,“游园不值”,本是令人扫兴和失望的事,但在诗人那里,“游园不值”绝不意味一无所获,在园内可以观赏春色,园外又何尝不是别具一格的观赏之地。正是这种纯审美的不带功利目的态度,给诗人带来闲逸之情与悠然心会。 ◆读出“别样的情趣” (1)遇或不遇,值或不值,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有的过程。遇与值,固然令人欢快和喜悦;不遇与不值,也自有其价值和况味。 (2)及时延展:出示《世说新语 ·任诞》载有一则 “何必见戴 ”的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 兴尽而返,“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 这是一次出人意外的美好过程,目的倒变得可有可无了。在这个故事里,王子猷可遇,可不遇;可值,可不值。他却选择了不值不遇, 兴尽而返 ”正“乘兴而行,,是这个故事的耐人寻味之处。 (3)你认为叶绍翁在“不值”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 闲情逸致,游园不值人看来,在园内是 “游”,在园外又何尝不可以 “游”?在园内可以观赏春色,园外何尝不是别具一格的观赏之事和美事。 对过程持一种品赏的态度,生活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发现诗意的美。正是这种生活态度,才给诗人带来闲逸之情与悠然之心,也正是这种超然洒脱,才歪打正着铸就了诗人这首价值无量的千古佳作! 【设计亩地:阅读教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第二课时 一、听写《游园不值》
二、针对性学习(二) 理解《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的词语及诗句的意思。思考并讨论: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时看到了什么?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一)《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的意思你弄懂了吗? 1. 团队交流汇报:学生说诗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指名学生连成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拨清晰: (1)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在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2)篱落――篱笆。 (3)径――小道。 (4)阴――树阴。 (5)急走――快速奔跑。 2. 诗人杨万里资料介绍。 (二)思考并讨论: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时看到了什么?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1. 出示游戏题规则: ◇看“瘦”比赛 ◇看“胖”比赛 具体过程: (1)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2)宣布游戏规则:讨论分两次进行,四人小组。第一次讨论后使诗的内容“瘦”(缩句)下去;第二次经过讨论后使诗的内容“胖”(扩句)起来。 (3)开始计时,五分钟后,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可以补充。 (“瘦”的结果:篱疏径深,花落未阴。儿童追蝶,入花无寻。“胖”的结果: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只见小路上奔跑着一个小孩,咦!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逐黄色的蝴蝶。呀!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 2. 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3. 体会诗情:诗人用简捷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喜爱儿童及乡间美景的思想。 4. 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5. 及时拓展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 出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延展性学习 搜集两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背一背。 教学策略: 学生交流背诵展示,并且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目的:1.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2.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 |||||
教 后 小 记
| |||||
板书设计: 5 古诗两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