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发表日期:2019/3/1 15:09:16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周芸 有701位读者读过
教 材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提供者 | 复备者 | ||
课 题 |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 根据多支点探究方案调整 | |||
教学目标提 示 | 1.【重点】学习本课生字,重点指导“狱、酷、泰”的字形,“刑、隶”的读音,理解“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轻于鸿毛、悲愤交加”等词语。(《课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难点】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发愤”的意思,凭借文中内容感受司马迁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凭借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通过品读司马迁的故事,多一分人生的积淀,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 | ||||
素 材 与 策 略 | |||||
第一课时 一、准备性学习 1. 读一读: 司马迁 入狱 酷刑 泰山 耻辱 辉煌 呼啸 朝廷 记载 搜集 悲愤 隶字 游历 耗尽 飞来横祸 忍辱负重 ◆读给组内成员听,全对加“☆”( ) 2. 你朗读课文给( )听,他(她)给你的评价是( ) A.正确、流利 B.正确 C.还要努力 ◆在组内朗读课文,你能加到“☆”吗?( ) 3. 完成《习字册》,相信你能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 4.预习了课文,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 5.查找资料,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提炼关键信息,尽量用概括的语言说出来。) 教学策略: (一)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准备性学习。 1.出示生字词。 预设:“狱、酷”的字形。 (1)狱,金文(犬,“吠”,狂叫)(诉辩) (犬,“吠”,狂叫),造字本义:比喻原告与被告之间诉辩激烈。 白话版《说文解字》:狱(獄),落实案情。字形采用“、言”会义。二只犬,用来看守嫌犯。 (2)“酷”,左边是“酉”。 “刑”,后鼻音。“隶”,边音,注意其书写笔顺的指导。 (3)指导“泰”的字形,特别关注下半部分“氺”的正确写法。 2.交流资料。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总结了中华民族近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而且富有文学价值,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交流组内不能解决或值得探究的问题。 预设: “发愤”是什么意思?能改成“发奋”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什么意思? 4.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二、针对性学习(一) 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交流,选择二号组员汇报。 预设: (一)分析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写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努力读书,积累史料。 第2自然段:写司马迁父亲的临终嘱托和司马迁牢记嘱托,研读整理史料。 第3自然段:写司马迁遭受酷刑,忍辱负重,坚持写《史记》。 第4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二)尝试运用上面的四字词语概况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预设: 这篇短文的结构可以简要图示如下:父亲影响,早年奠基→父亲嘱托,勤做准备→忍辱负重,发愤写书→毕生心血,终结硕果。 总结方法: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四字词语来提炼出文章的脉络提纲。
第二课时 一、针对性学习(二) 为什么文中要写司马迁是“发愤”写《史记》?研读课文、抓重点段,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 教学策略: (一)板题读题,抓住“发愤” 1. 板书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读题。 2. 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学生齐读,思考:读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板书:用生命写成) (2)生讨论、交流,师相机指导。 抓住“毕生”、“生命”词语体会司马迁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候,司马迁都在发愤写作《史记》。 3. 课文中具体选取了司马迁生命中的哪些时候?请找出有关时间的词句。 (谁来说说有关时间的词句:从小、司马谈临终之时、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用了整整13年时间。) (二)自主阅读,品味“发愤” 1. 再次深入到课文中去,说说司马迁从小怎样?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自主体会,读后交流。 (2)司马迁怎样做的? 预设:“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2. 司马迁正发愤读书的时候,父亲却壮志未酬身先死,司马迁怎样做的?(板书:牢记嘱托)(“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指导读,抓住“泪流满面”、“千万不要忘记”“嘱托”理解。 3. 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开始专心致志写作史记。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对他写作史记有什么影响? (1)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了此残生。” (2)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师相机指导(司马迁悲什么?愤什么?同学们,你替司马迁考虑考虑,告诉他:司马迁,你该怎么办?) 预设:抓住“专心致志(想到其他成语)、飞来横祸(一般人无法承受,大多会绝望,走向死亡)、司马迁悲愤交加……了此残生。”理解 (3)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想到了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①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A. 出示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直到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师相机指导。指导读,指导理解“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读懂这句话的意思。 读、对比理解“固、或”,再读 B. 在司马迁看来,怎样才算死得有意义?(重于泰山)在司马迁心中谁的死重于泰山?(父亲、古代英雄……) C. 拓展: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死得比泰山还重的人吗?(岳飞、文天祥、孙中山……) ②“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从两个“一定”中读出了什么?反复练读。 ③引读“想到这里……” 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师相机指导。 A. 出示图,说图 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从图中你看到些什么?(挑灯夜书,条件艰苦,一捆捆竹简,工作量大。)体会到什么?可以用成语来说。 B. 小结: 在忍受身心巨大痛苦的同时,司马迁忍辱负重,夜以继日,发愤写作。(板书:发愤写作) 朗读后体会:此时,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预设: 为理想把个人荣辱抛之脑后、忍辱负重) 看这样的画面,默读“想到这里……”感受司马迁的“发愤”。 (5)小结:司马迁此时的内心十分悲痛,但他仍旧能顽强写作,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他曾经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最终还是尽力克制自己,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司马迁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埋在心底,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因为他始终记得“人固有……”,(在导读中感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三)总结延伸,内化“发愤” 1. 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 (1)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13年-耗时长,52万字-巨著辉煌,用生命写成……) (2)这部《史记》从开始到完成经历了司马迁的一生,记录了他少年的发愤读书,青年的发愤写书,中年的痛苦耻辱,老年的发愤著书,正如文中的评价“这部前无古人……生命写成的。”(读一下)他的发愤写《史记》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人,鲁迅是这样评价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面对着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你有什么话对他说吗?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把你心中所想告诉他,学生写在图旁边。 2. 出示学生写的,师相机指导。 ▲预设: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觉得生命该如何渡过?(感悟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 (1)生讨论、交流,师相机指导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司马迁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啊,希望大家能象司马迁一样,活出生命的精彩!! (3)送你们两句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保尔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3. 小结导读: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人物--( ),认识了一句千古的名句--( ),认识了一部辉煌的巨著--( ),这部前无古人的书,你们觉得应不应该去读?
二、延展性学习 1. 背诵几则发愤努力学习的名言警句。 2. 认真研读《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开一个小型故事会,说说从相关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 |||||
教 后 小 记
| |||||
板书设计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