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诗两首
发表日期:2019/3/23 17:31:41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周芸 有607位读者读过
教 材 |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提供者 | 复备者 | ||
课 题 | 24 古诗两首 | 根据多支点探究方案调整 | |||
教学目标提 示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对比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的异同。 | ||||
素 材 与 策 略 | |||||
第一课时 一、准备性学习 1. 通过预习,两首古诗你会背了吗? 都会背了( ) 只会背一首( ) 还要加油( ) ◆背给组内成员听。 会背两首(☆☆☆) 会背一首(☆☆) 会读(☆) 2. 完成《习字册》字词部分,相信你能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难写的字是( ) 3. 尝试理解诗句中的词语,重点关注“翻墨、跳珠、忽吹散、水如天、无穷碧、别样红”等词语。(直接写在书上词语旁) 4. 积累描写荷花的诗句(至少2句),搜集两首诗的相关资料。(关键词:苏轼、杨万里)
教学策略: (一)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 (二)板书课题,齐读。 (三)检查准备性学习 选取两个组分别诵读古诗,相机正音,交流诗人的相关资料。
二、针对性学习(一) 理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 教学策略: (一)自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标记疑难问题。 (二)出示合作要求: 1. 每位成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组内解决。 2. 指定3号成员汇报诗意,其他成员相机补充。 3. 组长记录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组际交流 1. 交流关键词,重点关注“翻墨、跳珠、忽吹散”的意思。 2.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 1.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1)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每行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黑云、白雨、风、水) (2)这些景物各是怎样的呢?选择其中一种细细品读诗句,尽情展开想象。 (3)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2.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卷地风来忽吹散” (2)望湖楼下水如天 (五)指导朗读,相机背诵。 读教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第二课时 一、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针对性学习 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的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 小组合作: (出示合作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依次说诗题及每句诗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组内成员提供帮助;组长记录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由1号成员汇报。 预设: (1)诗题:晓,早晨;出,走出;净慈寺,杭州南屏山慧日峰下的一座寺庙;林子方,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早晨,走出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 (2)关键词:毕竟,终归;六月中,农历六月中旬;接天,与蓝天相接;映日,在朝阳映照下;无穷碧,一望无际的绿色;别样红,分外红艳。 (3)诗意:农历六月中旬的西湖,它的景色到底和其他季节不同。那一望无际的湖面,被碧绿的荷叶遮得严严实实,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显得分外红艳。 其他组补充,相机指导朗读。 (二)感悟诗的意境。 1.再读古诗,你读出了什么?(多、美、绿、红、艳)从哪儿读出来的? 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重点抓住 “接天、映日、无穷碧、别样红”。 “无穷碧”:绿得一望无际,绿得多种多样。 “别样红”:和往日的荷花不一样,红得与众不同。相机回到第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西湖的观莲节,这也是荷花最美的时候。 相机指导朗读。 2.读着这两句诗,你还联想到哪些描写荷花的名句? 预设: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3)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芙蓉》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5)“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 总结:叶圣陶爷爷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精炼的排比写出了荷花的千姿百态,让我们读后头脑中就能浮现出那美丽的景象。 3.出示“六月西湖锦绣香,千层翠盖万红妆”。 师:诗人杨万里在《清晓湖上》中还写过这样一句诗(出示),指名读,知道这是写什么的吗? 从哪儿看出来的?(千层翠,万红妆) 教师相机引导:一层一层的荷叶铺满了整个荷塘,盖住了荷花,那荷花就好像羞答答的少女藏在荷叶下。 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都是写荷叶、荷花感觉一样吗? 对比朗读。 4.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老师配乐读。 读着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好好读一读吧。 配乐吟诵。 5.我们常说“诗中有画”,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1)学生练笔。 (2)交流反馈。 (注意交流时老师的点评,抓住学生练笔中的亮点进行点评。) 师总结:如此美的景色,诗人杨万里用凝练的几句话就将这六月西湖的美表现出来,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出示古诗,再读体会。 (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是一首送别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我们之前也读过很多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师说上半句,生说下半句)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倾诉友谊,更没有抒写离愁,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送别诗中总是透露着淡淡的愁绪,再读整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课堂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第一大题第2小题。 四、延展性学习 1.对比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设计目的:1.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2.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 |||||
教 后 小 记
| |||||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净、竟、映”:ing “寺”:s 无穷碧 别样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