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发表日期:2019/4/24 18:11:44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吴苏悦 有1608位读者读过
课 题 | 《森林狂想曲》 | 第 1 课时 | ||
本课 教学 目标 | 1.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2.熟悉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民族乐器曲笛,进一步了解小提琴音色,感受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4.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能用深情、和谐的歌声、乐声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 |||
重难点 | 重点: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难点: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 |||
教具 | PPT 钢琴 | |||
教学过程、方法、内容 | 复备 | |||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语: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你们听…… 二、完整听赏全曲 教师播放音响(课件1)。 学生聆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 师:谁能告诉老师,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乐曲中你听到了几处没有音乐旋律伴奏的声音?(教师提示是在乐曲开始、结尾、还是中间?) 生:听到了蝉声、蛙声和溪水……乐曲开始、中间、结尾共三处。 教师分别播放乐曲开始、中间、结尾的音效。(课件2) 师:谁能来学一学这好听的声音? 生1:吹口哨学鸟叫。(可能) 生2:学布谷鸟叫。(可能) 师:他们学得太棒了!我们大家都来学一学好吗?可以用你的小乐器或竖笛。 学生即兴演奏、模拟蛙鸣鸟叫。 师:大家学得简直比音乐家现场录的还像,老师都陶醉了。 师: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们觉得这首乐曲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 师:同学们请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可能有:《美丽的大森林》《森林的早晨》等) 师:同学们给乐曲起的名字真好听,音乐家也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 教师出示课题——《森林狂想曲》 师:同学们知道吗?台湾有一位音乐家,有一天看了一则“残忍”的生态故事:在南美洲有一种体积很小的鸟类,每年都从南美洲飞到北美洲的森林区里去产卵,并固定在森林中下蛋。而政府为了经济利益,将森林部分地区开垦成牧区,而以牧区牛身上虫子为食的游牧鸟,自己不会筑巢,便将自己的蛋下在这种季节鸟的鸟巢中,还把巢中原有的蛋拨走。由于游牧鸟的体积很大,蛋孵化之后,老是跟季节鸟的幼鸟抢食,季节鸟的幼鸟老是吃不到母鸟喂的食物,食物都给游牧鸟的幼鸟霸占去了。一个多礼拜之后,只见游牧鸟的幼鸟茁壮成长,季节鸟的幼鸟却眼眶凹陷,身处饥饿,丝毫没有成长。后来生态学家仔细研究之后,才知道是开垦森林的结果。 这位音乐家看到了这段故事,不禁热泪盈眶,眼看着生命就这样一个一个没有了,一种对自然的感动与保存之心油然而生。为留下宝贵的森林原始声音,他邀请了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徐仁修,跋山涉水,历时5年,深入热带森林,共收集蛙鸣、鸟叫、溪流近100种自然声音,再配以悠扬的乐曲,创造了这动听的乐曲。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保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 三、听辩情绪 师:这首乐曲这么好听,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第一主题。 师:这个主题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教师播放第一主题。(开始的A段)(课件3) 生:速度稍快,旋律跳跃。 四、听辨结构 阶段目标:听辨乐曲结构,了解曲式特点。 1.记忆第一主题 师:现在我们在来完整地欣赏一遍音乐。当听到第一主题时用一种动作表示,如拍腿或拍手等。听听这个主题出现了几次?(课件4) 教师播放全曲。 学生用动作表示第一主题,并回答共出现了7次。 师:当听到主题A时,用“啦”演唱,再听一听还有几个和第一主题不同的旋律? 教师播放全曲。(课件5) 学生用“啦”演唱主题A,并回答还有两个和第一主题不同的旋律。 2.听辨多段体结构(可机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听辨结构) 师:同学们听辨得非常准确,全曲共由三个主题交替构成。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主题。现在我请两位同学来到前边,将三个主题曲式结构用字母排列出来。其他同学听音乐表演(第一主题坐着拍手,第二主题起立二人对拍,第三主题可离开座位转圈等,音效部分模拟自然声音)。除三个主题外,听到的声音用你喜欢的图案表现。如:≈ 教师播放全曲。(课件6) 学生活动:听音乐表演。学生板书。 师生评价:结构图正确与否。 五、听辨音色 阶段目标:分辨民族乐器——曲笛和西洋弓弦乐器——小提琴的音色魅力及演奏方式。 师:这首乐曲的主题多次出现,欢快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那明快的音色你们知道是什么乐器主奏的吗?让老师告诉你们吧! 乐曲主题是由两种不同类别的乐器主奏的。一是民族吹管乐器——笛子;还有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洋弓弦乐器——小提琴。它们同属于高音乐器,音域很宽,高音明亮,表现力非常丰富。现在老师放两段音乐片段,你们听一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可以模仿一下这种乐器的演奏姿势。 教师播放主题A,播放主题B。(课件6) 生:主题A是用笛子演奏的,主题B是用小提琴演奏的。 师:作者用笛子和小提琴一中、一洋两种乐器,轮流奏响主题,似一个热闹的开场白。 六、创造 师:乐曲这么动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吗?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分组表现主题或音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表现一个主题。 学生活动: 第1组律动表现第一主题。 第2组在座位上演唱主题并拍手伴奏。 第3组吹口哨模拟鸟叫。 第4组竖笛创造模拟动物界、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第5组奥尔夫节奏乐模拟动物界、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七、展示 师:音乐家将自然界原音与音乐天然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学他们,将你们喜欢的好听的声音与今天我们熟悉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好听的《森林狂想曲》吧! 学生分组创作插部主题(学生模拟鸟叫、竖笛模拟小鸟对唱、打击乐器——蛙鸣筒模拟自然界声响等做为插部主题)。 乐曲组合展示:A B A C A D A(可由学生安排顺序) 八、小结 师:让我们大家在这动听的乐曲的伴奏下,走进那神奇的世界吧! 教师播放全曲的flash动画(课件7)。
| ||||
板书设计:
| 教后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