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记金华的双龙洞》

发表日期:2019/2/26 8:30:23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2992位读者读过

课题

4、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

安排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4、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学情分析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是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总之,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 群文阅读材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3、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沿途景色描写所起的衬托作用。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合作交流

个人反思修改

一、背景资料阅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双龙洞:在浙江省金华市北山上,是北山三个洞中的一个。因为有像龙头一样的钟乳石悬在洞口的两侧,所以叫双龙洞。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它分外洞和内洞,外洞约1200平方米,洞内泉水清澈,常年洞内的温度在摄氏15度左右;内洞约2100平方米,布满了各种形状的钟乳石,内外洞间有一条水道相通。

 

二、生字新词抢先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盘曲而上  杜鹃  油桐   突兀  孔隙  臀部   蜿蜒   石笋  漆黑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突兀森郁:

孔隙:        

蜿蜒:

变化多端:

                        

三、课文内容先理解。

1、理清游览顺序

(   )→ (   )→(   )→(   )→(   )→(   )        

2、画出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一、揭题导入环节。

1、出示“双龙洞”图片,板书课题。

2、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是游览胜地,是一篇游记。)

3、作者介绍。

 

二、初读交流环节。

1、自读汇报:

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随机指导。

②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2、生字生词抢先学。

学生当小老师领读易读错字音,并上台教难写生字,教师适当点拨。

理解部分生词、新词意思。

突兀森郁:

孔隙:        

蜿蜒:

变化多端:

3、理清文章脉胳。

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8)具体写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景观。

4、结合分好的段落,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游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三、精读感悟环节。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

2)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游览时间、人物、景点。)

2、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分层作业设计

A【基础性作业】

1.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能够说出文章的游览顺序。

B【提高性作业】

1.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能够说出文章的游览顺序,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体会双龙洞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3、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个人反思修改

 

 

 

 

 

 

 

1学生自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4、学生阅读理解,四人小组展开交流。

 

 

 

 

 

7、学生细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方就读哪个部分,通过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表达,争取把别人都吸引过来。

8、四人小组展开交流、讨论。

 

 

 

B、学生交流外洞的特点。

C、学生练习读第4小节,读出外洞“大”的特点。

 

 

 

 

 

 

 

 

 

 

 

 

 

 

D、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

E、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B、学生朗读,交流内洞的特点:黑、奇、大,相机理解“进”。

 

 

 

 

 

 

 

 

 

 

 

 

 

四、群文拓展阅读。

记游洞庭西山

千佛洞之行

相遇伊瓜苏瀑布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那么作者在双龙洞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第3段。  

  

 

2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3、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指名学生回答,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6、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为什么?

 

 

 

 

 

9、课堂讨论:

外洞

A、  为什么喜欢外洞?

 

 

 

孔隙  

A、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    

C、读写结合,突破难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  

 

 

 

 

 

 

 

 

 

 

 

内洞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内洞也很有趣。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三、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B、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分层作业设计

A【基础性作业】

一、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二、阅读游记类的散文。

 

B【提高性作业】

一、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二、搜集并阅读游记类的散文,体会其游览顺序和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大       险   黑、奇、大           

油桐                                       

拓展延伸

【群文阅读】

记游洞庭西山

千佛洞之行

相遇伊瓜苏瀑布

教后记:















 

 

 

 

 

 

 

 

 

 

 

 

 

 

 

 

 

 

【群文阅读】

记游洞庭西山

叶圣陶

四月二十三日,我从上海回苏州,王剑三兄要到苏州玩儿,和我同走。苏州实在很少可以玩儿的地方,有些地方他前一回到苏州已经去过了,我只陪他看了可园,沧浪亭,文庙,植园以及顾家的怡园,又在吴苑吃了茶,因为他要尝尝苏州的趣味。二十五日,我们就离开苏州,往太湖中的洞庭西山。

洞庭西山周围一百二十里,山峰重叠。我们的目的地是南面沿湖的石公山。最近看到报上的广告,石公山开了旅馆,我们才决定到那里去。如果没有旅馆,又没有住在山上的熟人,那就食宿都成向题,洞庭西山是去不成的。

上午八点,我们出胥门,到苏福路长途汽车站候车。苏福路从苏州到光福,是商办的,现在还没有全线通车,只能到木渎。八点三刻,汽车到站,开行半点钟就到了木渎,票价两毛。经过了市街,开往洞庭东山的裕商小汽轮正将开行,我们买西山镇夏乡的票,每张五毛。轮行半点钟出胥口,进太湖。以前在无锡鼋头渚,在邓尉还元阁,只是望望太湖罢了,现在可亲身在太湖的波面,左右看望,混黄的湖波似乎尽量在那里涨起来,远处水接着天,间或界着一线的远岸或是断断续续的远树。睛光照着远近的岛屿,淡蓝,深翠,嫩绿,色彩不一,眼界中就不觉得单调,寂寞。

十二点一刻到达西山镇夏乡,我们跟着一批西山人登岸。这里有码头,不像先前经过的站头,登岸得用船摆渡。码头上有人力车,我们不认识去石公山的路,就坐上人力车,每辆六毛。和车夫闲谈,才知道西山只有十辆人力车,一般人往来难得坐的。车在山径中前进,两旁尽是桑树茶树和果木,满眼的苍翠,不常遇见行人,真像到了世外。果木是柿、橘、梅、杨梅、枇杷。梅花开的时候,这里该比邓尉还要出色。杨梅干枝高大,屈伸有姿态,最多画意。下了几回车,翻过了几座不很高的岭,路就围在山腰间,我们差不多可以抚摩左边山坡上那些树木的顶枝。树木以外就是湖面,行到枝叶茂密的地方,湖面给遮没了,但是一会儿又露出来了。

十二点三刻,我们到了石公饭店。这是节烈祠的房子,五间带厢房,我们选定靠西的一间地板房,有三张床铺,价两元。节烈祠供奉全西山的节烈妇女,门前一座很大的石牌坊,密密麻麻刻着她们的姓氏。隔壁石公寺,石公山归该寺管领。除开一祠一寺,石公山再没有房屋,惟有树木和山石而已。这里的山石特别玲珑,从前人有评石三字诀叫做“皱,瘦,透”,用来品评这里的山石,大部分可以适用。人家园林中有了几块太湖石,游人就徘徊不忍去,这里却满山的太湖石,而且是生着根的,而且有高和宽都达几十丈的,真可以称大观了。
  饭店里只有我们两个客,饭菜没有预备,仅能做一碗开阳蛋汤。一会儿茶房高兴地跑来说,从渔人手里买到了一尾鲫鱼,而且晚饭的菜也有了,一小篮活虾,一尾很大的鲫鱼。问可有酒,有的。本山自制,也叫竹叶青。打一斤来尝尝,味道很清,只嫌薄些。

吃罢午饭,我们出饭店,向左边走,大约百步,到夕光洞。洞中有倒挂的大石,俗名倒挂塔。洞左右壁上刻着明朝人王鳌所写的寿字,笔力雄健。再走百多步,石壁绵延很宽广,题着“联云幛”三个篆字。高头又有“缥缈云联”四字,清道光间人罗绮的手笔。从这里向下列岸滩,大石平铺,湖波激荡,发出汩汩的声音。对面青青的一带是洞庭东山,看来似乎不很远,但是相距十八里呢。这里叫做明月浦,月明的时候来这里坐坐,确是不错。我们照了相,回要山上,从所谓一线天的裂缝中爬到山顶。转向南往下走,到来鹤亭。下望节烈祠和石公寺的房屋,整齐,小巧,好像展览会中的建筑模型。再往下有翠屏轩。出石公寺向右,经过节烈祠门首,到归云洞。洞中供奉山石雕成的观音像,比人高两尺光景,气度很不坏,可惜装了金,看不出雕凿的手法。石公全山面积一百八十多亩,高七十多丈,不过一座小山罢了,可是山石好,树木多,就见得丘壑幽深,引人入胜。

回饭店休息了一会儿,我们雇一条渔船,看石公南岸的滩面。滩石下面都有空隙,波涛冲进去,作鸿洞的声响,大约和石钟山同一道理。渔人问还想到哪里去,我们指着南面的三山说,如果来得及回来,我们想到那边去。渔人于是张起风帆来。横风,船身向右侧,船舷下水声哗哗哗。不到四十分钟,就到了三山的岸滩。那里很少大石,全是磨洗得没了棱角的碎石片。据说山上很有些殷实的人家,他们备有枪械自卫,子弹埋在岸滩的芦苇丛中,临时取用,只他们自己有数。我们因为时光已晚,来不及到乡村里去,只在岸滩照了几张照片,就迎着落日回船。一个带着三弦的算命先生要往西山去,请求附载,我们答应了。这时候太阳已近地平线,黄水染上淡红,使人起苍茫之感。湖面渐渐升起烟雾,风力比先前有劲,也是横风,船身向左侧,船舷下水声哗哗哗,更见爽利。渔人没事,请算命先生给他的两个男孩子算命。听说两个都生了根,大的一个还有贵人星助命,渔人夫妻两个安慰地笑了。船到石公山,天已全黑。坐船共三小时,付钱一块二毛。饭店里特地为我们点了汽油灯,喝竹叶青,吃鲫鱼和虾仁,还有咸芥菜,味道和白马湖出品不相上下。九时息灯就寝。听湖上波涛声,好似风过松林,不久就入梦。

  二十六日早上六时起身。东南风很大,出门望湖面,皱而暗,随处涌起白浪花。吃过早餐,昨天约定的人力车来了,就离开饭店,食宿小帐共计六块多钱。沿昨天来此的原路,我们向镇夏乡而去。淡淡的阳光渐渐透出来,风吹树木,满眼是舞动的新绿。路旁遇见采茶妇女,身上各挂一只篾篓,满盛采来的茶芽。据说这是今年第二回采摘,一年里头,不过采摘四五回罢了。在镇夏乡寄了信,走不多路,到林屋洞,洞口题“天下第九洞天”六个大字。据说这个洞像房屋那样有三进,第一进人可以直立,第二三进比较低,须得曲身而行。再往里去,直通到湖广。凡有山洞处,往往有类似的传说,当然不足凭信。再走四五里,到成金煤矿,遇见一个姓周的工头,峄县人,和剑三是大同乡,承他告诉我们煤矿的大概,这煤矿本来用土法开采,所出烟煤质地很好,运到近处去销售,每吨价六七块钱,比远来的煤便宜得多,现在这个矿归利民矿业公司经营,占地一万七千亩。目前正在开凿两口井,一口深十六丈,又一口深三十丈,彼此相通。一个月以后开凿成功,就可以用机器采煤了。他又说,西山上除开这里,矿产还很多呢。他四十三岁,和我同年,跑过许多地方,干了二十来年的煤矿,没上过矿业学校全凭实际得来的经验,谈吐很爽直,见剑三是同乡,殷勤的情意流露在眉目间。剑三给他照了个相,让他站在他亲自开凿的井旁边。回到镇夏乡正十一点。付人力车价,每辆一块二毛半。在面馆吃了面,买了本山的碧螺春茶叶,上小茶楼喝了两杯茶,向附近的山径散步了一会儿,这才挨到午后两点半。裕商小汽轮靠着码头,我们冒着狂风钻进舱里,行到湖心,颠簸摇荡,仿佛在海洋里。全船的客人不由得闭目垂头,现出困乏的神态。

 

千佛洞之行

一条青绸带似的公路铺在起伏的戈壁滩上。它宛如一位可敬的向导,把我们带到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一莫高窟。莫高窟,这颗世界艺术明珠,坐落在一条群山环抱的山沟中。它背倚鸣沙山,面临三危山。我们穿过平坦的林阴道,跨过长长的石拱桥,一座高大壮丽、金碧辉煌的牌坊跃入眼帘。牌坊上面飞金涌碧、溢彩流红,画栋飞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是绚丽夺目。那精心镌刻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无不惟妙惟肖。牌坊横匾上郭沫若同志手书“石窟宝藏”四个镏金大字苍劲有力,在熹微的晨光照射下闪闪发亮。

沿着公路向前,不觉来到了一座金碧辉煌、古香古色的楼前,这就是莫高窟所有古迹之最。昂起头才能看到这座古楼,沿石阶步入古楼的底层只觉眼前一亮,一尊高大的塑像安详地稳坐在楼中央,体态秀丽,神情温婉;脉脉含情的双眼仿佛穿过楼窗向人类的未来展望,嘴角上那永恒的微笑,仿佛是为人民过上了美满幸福生活而感到高兴,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这座佛像身高33米多,仰起脑袋才能看到他的眉目。其雕塑艺术极为精妙,令人赞叹不已。这座古楼因共有九层,故名“九层楼”。走出“九层楼”,登上栈道,躬身钻进一个小洞窟。我仰望洞窟穹顶的五彩缤纷、绚丽宏伟的壁画,宛如来到了一个花团锦簇的大花园。壁画上面到处都有优美的舞蹈形象。那数不尽的小飞天,千姿百态: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怀抱乐器,飞翔在天上散花、奏乐。有的在空中嬉逐,作平驰、斜趋、仰升或俯降,仿佛要离开画面,飘飘然来到人间……此时似乎有拍打腰鼓、弹奏琵琶的乐声在我的耳边萦绕,犹如置身于艺术空前繁荣和兴盛的唐宋时代。在伙伴们的一片笑声中,我从梦幻般的遐想中惊醒,随着他们走出了洞窟。

最后,我和伙伴们缘梯而上,来到了莫高窟的最高处“九层楼”的极点。站在这里俯瞰莫高窟的全景,那秀美如画的风景便尽收眼底。那茫茫的雾霭与金色的阳光合为一体,为秀丽的山水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轻纱,看上去更加幽美。

这些神工鬼斧般的洞窟建筑,无不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和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从这些绝妙的古迹中,我看到了千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智慧。看到了劳动人民坚韧顽强的性格,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明!

 

相遇伊瓜苏瀑布

刘长春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起飞的飞机从1万米高空逐渐降落的时候,机舱里忽然听到了一片惊呼:“伊瓜苏!伊瓜苏!”我这才发现,在莽莽苍苍无穷无尽的由亚热带雨林组成的绿色森林里,静静地悬挂着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白色的瀑布,大的、小的、单独的间隔开来的,分散了又聚拢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瀑布展开自己的姿态,从高处向下坠落——那么地安静和从容,没有一声喧哗。
  伊瓜苏果然不同凡响。峰回路转之际,它好像为了给人一个惊喜,突然地出现展开于一个断壁,数十条白色的蛟龙扭结在一起,编织成上下两幅巨大的水珠帘悬挂在那里,装饰着周围绿色的森林。它垂直地悬挂着,静静地等待着风的吹动,然后掀起一角,让我瞥见黑黝黝的山岩断壁的一点真相。
  水珠帘只是一个序幕。
  山路曲折,瀑布的情节也曲折。我们又走进一条绿色的长廊,走进密密匝匝的树林。高大的落叶松、山毛榉树,支撑起雄健的体魄直冲云霄,然后在天空中展开它们繁茂的枝叶,遮掩了下午的烈日。在它们周围,那些阔叶树伸出自己的枝桠,与那些长长的蔓藤缠绕在一起,构成纵横交叉的布局,光影投射下来,露出一处又一处空白。空处不虚。远处,耳际,忽然传来了大水澎湃的声音。情不自禁地往空白处张望,搜寻瀑布的身影,只见它又在河的对面我的眼前。变化了,变化了。一会儿,它是匹练悬空一线如注;一会儿,它又是浪漫组合飞流直下。曲折而下如轻盈的旋转,激情奔泻似威猛的跳跃。刚与柔的结合,壮与细的比较,单纯与复沓的递进,一个梦幻的群舞的世界。一条不到4000米的弯月形的峡谷走廊,却形成了275股大小瀑布——世界最宽的瀑布。那种丰富与气势,不禁要问,来自人间还是天堂?
  绿廊不尽,瀑布不断。我们还是兴冲冲地往前走,然后又折向下行。真像一幕大戏,见了序幕,读了情节,我们还要看到高潮。伊瓜苏瀑布的高潮在“波塞蒂”,意为“鬼喉”的地方。亿万年前频繁的地球运动,在巴西的南部挤压成许多裂缝,随之岩浆喷涌而出,形成玄武岩熔岩高原的地理特征。然后又产生断层,成为河谷,垂直切至伊瓜苏河的河心。突然地又在巴西与阿根廷交界处塌落一个大洞,形成了落差近百米的壮观的U形大瀑布。耳边,一个惊雷紧接着一个惊雷;眼前,一团白雾连续着一团白雾。白雾的水汽弥漫在河谷间,又升腾于天空,在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下,忽然又变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天上的桥。走上天桥可以到达天堂,在天堂上看伊瓜苏,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来不及想像。地上也有一座桥。桥下是一条奔湍的大河,闪着绿松石般的光亮,扑腾着浪花。我走上栈桥,跨过河心,一步步接近瀑布,顾不得雨花淋湿了衣衫。雷再响,雨再大,我也要走近了,再走近。走到了桥的尽头,抬眼看那劈头盖脸的瀑布,势从天落,滚滚而下,在U形的几百米宽面的峡谷,奔流咆哮。前面一排的巨流刚刚呼啸而下,后面一排的巨流又接踵而至。只听见“轰隆——轰隆”的巨响,震得天惊,震得山摇。
  铺天盖地的飞瀑,是水的意志和伟力的抒情,它要冲垮一切,淹没一切。人在它面前,渺小得如同它的一滴水珠。水是白色的,又不纯粹是白色的,巨大的白色中掺杂着几股棕黄色的,还有一股墨绿色的,像是一种泼彩,没有遮拦地倾倒,倾倒了,再倾倒,无休无止,只不知道这颜色是怎么变幻出来的?于是彩色的瀑布,与彩色的河流、天上的彩虹一起走向高潮,演绎和展示人间最壮丽的一幕。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高潮。
  伊瓜苏,印第安语的意思即“大水”。大水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密林深处的河流。

 

 

习作1

                                                      主主备人:严小牛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教学准备:PPT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课时

继续写作文,修改。

教后记:

 

 

 

练习1

主备人:严小牛

教学目标:

1、学习“语文与生活”,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能够仿写句子。

2、诵读与积累,在成语背诵与理解中感知冬季北国风光。

3、写好钢笔字,注意行款的布局。

4、口语交际,学做小导游,抓住特色重点介绍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文与生活。

1、 感知拟人句的生动有趣。

读读句子,两句话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自己进行修改。

2、 比较感悟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运用迁移,练习使用拟人的表达方法。

二、诵读与积累。

1、 诵读12个词语。

2、 解释词语,感悟词语的含义。

3、 借助想词语,想象风雪美景图。

4、 有感情朗读。

三、学写钢笔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2、学写毛笔字。

一、口语交际。

1、 搜集资料。

2、 按学生不同的兴趣分成小组,小组内进行交流。

3、 在小组内进行试讲,再提出修改意见。

4、在全班进行交流,其他的同学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学写毛笔字。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