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卢沟桥烽火》
发表日期:2019/3/4 8:44:10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1248位读者读过
课题 | 5、 卢沟桥烽火 | 课时 安排 | 两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同仇敌忾、措不及防、如火如荼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重点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的崇敬之情。 4.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战争场面的描写,领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 | |||||||||||
教学 准备 | 学情分析 | 1.本文详细地记录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大多数学生对这一史实应该有所耳闻,通过请学生查资料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显得水到渠成。 2.学生通过浏览读、品味读、展示读、探究读,不难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为此可以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加以体会,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 ||||||||||
教具准备 | 1.教学课件 2.群文阅读材料 | |||||||||||
教 学 过 程 | ||||||||||||
第一课时 | ||||||||||||
课时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同仇敌忾、措不及防、如火如荼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重点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3.学习文章的第一段,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的崇敬之情。 | |||||||||||
课前自主预习 | 课堂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 ||||||||||
一、背景资料阅读: 1.卢沟桥资料 卢沟桥始建于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九一八”事变资料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侵略者侵华的开始。1927-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日本深受打击,为缓和国内矛盾,转移人民视线,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二、新词生字抢先学: 1.对于本课的生字,想提醒大家注意“妄”“喉”“歼”这三个生字。 2.这篇课文有许多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请找一找,再说一说卢沟桥事变的发展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 )——( ) ——(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3、文中敌我双方的特点表现得非常鲜明,敌人( ),我军( )。
| 一、导入新课 1、揭题: 板书:卢沟桥烽火 2、审题:从题目看文章是写什么?(理解“烽火”) ——烽火:报警的烟火。 讨论:看了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1)在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为什么说卢沟桥燃起了“烽火”? 是什么样的“烽火”? (3)这次事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 2. 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 (不妨检查听写)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众寡悬殊 硝烟 呐喊 处在 妄图 同仇敌忾 控制 歼灭 震耳欲聋 狼狈而逃 如火如荼 万籁俱寂 哭爹喊娘 猝不及防 夜以继日 人仰马翻 (2)学生小组内开火车读词语,交流容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魔爪(zhǎo) 咽(yān)喉 处(chǔ)在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是一种侵略行为?把给你这种感受的词或者句子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交流所圈所划(学生通过日军选择的时间、地点,语言、动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再读出日军的险恶用心(狼子野心),读出你对他们行为的憎恨。 3、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也感受到了日军的丑恶嘴脸,狼子野心。从日军的行为来看,你觉得历史歪曲得了吗?这就是一种侵略行为,无论你用怎样的谎言美化,仍掩饰不了事实。 1937年7月7日,趁着深夜,全副武装,想要占领卢沟桥,那卢沟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使得日军不惜编造谎言来强占它呢?谁来介绍一下卢沟桥?仅仅是这样一座桥,日军有什么好占领的呢?(导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4、齐读第一自然段 看图理解卢沟桥的重要地理位置。最后一句话我们再来一齐读一读,读出卢沟桥的重要 。 5、你是怎么读的? 为什么强调“咽喉”,直接说“要道”也可以啊? 日军一旦强占了卢沟桥,他们的魔爪就会怎样? 再齐读第一句话。 6、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强占卢沟桥吗?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日军的魔爪伸向全国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吗? 驻守在桥头的中国士兵会让他们的兄弟姐妹遭受日军的蹂躏吗?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预习课文,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 解释词语: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 B【提高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 业。 2. 解释词语,并造句: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 |||||||||||
第二课时 | ||||||||||||
课时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2.能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战争场面的描写,领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 | |||||||||||
自主学习 | 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 ||||||||||
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2-5自然段,找出三个时间段,并画出三个时间段中描写敌我举动的词语,想一想从他们的举动中,你读懂了什么。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学习第9自然段 (1)你们知道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吗?在书上找一找,并圈画出来。 (2)“序幕”是什么意思? “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几个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3) 总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全国各地。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五、群文拓展阅读。 《松花江上》《狼牙山五壮士》 目的:(根据学情适度拓展) 1.深入了解抗日故事和抗日精神。 2. 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 一、复习导入,激发感情 1、同学们,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的序幕,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去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 历史篇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3、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揭示事变原因。 4、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本。 1、学习第2—5自然段
(2)出示表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时间敌方举动我军举动体会(3)交流: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4)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5)交流: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2.学习第6—8自然段
(2)交流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三、整合文本,指导复述 1、如果不看书,你能把事变的经过讲出来吗? 有什么好办法? (按时间顺序,可以参考刚才填写的一张表格等。) 2、同桌互相练说。 3、指名说,评价,再指名说。
四、升华认识。 1、同学们,由卢沟桥的烽火,由日寇的蛮横、不可一世,你有什么想说的? 2、老师总结: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和平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为维护祖国的和平而努力!
五、拓展文本,练习写话 1、小练笔:选择一个开头写一段话,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写出战斗的氛围,表达自己的情感。 (1)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的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2)“嗒嗒嗒”密集的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2、学生完成小练笔,同座位互相批改。 3、同座位同学推荐,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读一读自己的作品。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完成小练笔。 4、查找资料,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 | B【提高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完成小练笔。 4、查找资料,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 |||||||||||
板书设计: 5、卢沟桥烽火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 ||||||||||||
拓展延伸 | 【群文阅读】 《松花江上》 《狼牙山五壮士》 | |||||||||||
教后记: | ||||||||||||
【群文阅读】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另一条通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走哪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他们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这时候班长负伤了,子弹打完了,只剩下胡福才手里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班长“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掷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跳下悬崖。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