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半截蜡烛》
发表日期:2019/3/12 8:49:29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717位读者读过
课题 | 6 半截蜡烛 | 课时 安排 | 两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充分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习字。 2.以自读思考、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中感受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引导学生体会叙事中对人物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 |||||||||||
教学 准备 | 学情分析 | 1.本单元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故事,选文有《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习作写一件老师不在时或者老师不知道的小伙伴之间发生的童年趣事。本课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中那个远离学生的时代背景,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切实感受到与敌斗争的残酷和紧迫气氛。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和精神,还要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故事背景深入体会,这篇课文的学习中着重体会人物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人物特点的烘托作用,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从而为习作指导做准备,渗透叙事中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 ||||||||||
教具准备 | 1.教学课件 2.群文阅读材料 | |||||||||||
教 学 过 程 | ||||||||||||
第一课时 | ||||||||||||
课时目标 |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重点关注“截”的书写,区别“厨”与“橱”,当堂习字。 2.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材料,在细节描写中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 |||||||||||
课前自主预习 | 课堂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 ||||||||||
一、背景资料阅读: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
2、阅读原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思考,课文为什么改成以“半截蜡烛”作题目?
二、新词生字抢先学: 1、对于本课的生字,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哪几个,自己先写一写。 2、辨字组词。 惜( ) 截 ( ) 佬( ) 蜡( ) 裁 ( ) 姥( )
3、将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4、通读课文,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写在课文旁边,上课准备汇报。
三、课文内容先理解: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简单概括。 2.“蜡烛的秘密”假如暴露,会有什么后果?( )[多选] B、屋里漆黑一片 C、伯诺德一家五口将被杀害
3.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 ) 、( ) 、( ) 的品质。 A、镇定 B、勇敢 C、沉着 D、机智 E、机警 F、顽强
| 一、揭题导入环节 1.引入PPT资料,有关二战的图片,学生生交流汇报了解的课文的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非常激烈,也很残酷。课文描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期间。 2.师板书课题,学写生字“截”提醒注意下面有四横 3.预习中的疑问是否解决?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交流环节 1.出示生字新词学习。 2.指名读课文、正音。同时思考刚刚提出的3个问题。 1)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 (这半截蜡烛藏有一个小金属管,里面装着绝密情报,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绝妙主意。)(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2)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参与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与德国军官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 3.快速默读课文,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存在什么隐患。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三、精读感悟环节: 用一个词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惊险、紧张、机智、沉着……)
(一)板块一:细节描写感受 惊险 读3-7小节,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 ▲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 ▲火焰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谁能读出当时的“险”的?
(二)板块二:细节描写突出 机智 ▲面对险情,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说的时候用上这样的句式( )时,( ) 。 ▲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目标一样、心情是一样的……
(三)板块三:细节描写体会 镇定 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现在神情举止上了吗?你从哪里看出?默读课文,口头填空。(出示)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轻轻)把蜡烛吹熄。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镇静)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 ▲他们三人都表现得很镇静,不慌不忙。选择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体会。 ▲抓住这些词语相机引导体会朗读。
(四)板块四:综合阅读体会 团结 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口的紧张心情,又感受了他们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情,从他们与敌人的反复周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 ▲教师在此强调:“三个人去保护它方法也都是非常绝妙的”。既肯定了三人的聪明,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了“绝妙”的意思。 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拯救了一家人? ▲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根据在哪里? 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琢磨,同学间商量。(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讨论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在母亲长期的影响下,全家人在危急时刻能勇敢机智应对,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四、小结: 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今天,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吧!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 能够说出文中的一处细节好在哪里。 | B【提高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 业。 2. 能够就本文内容举例说明细节描写的好处。 3. 搜集并阅读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 | |||||||||||
第二课时 | ||||||||||||
课时目标 | 1.通过想象补白感受文中的氛围,指导课本剧的演出。 2.体会叙事中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为习作2的指导做准备。 | |||||||||||
自主学习 | 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 ||||||||||
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2、自读思考:
语言: 紧张却不能表现出来,而要镇静地说,机智勇敢地说。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心理活动:怎么办?怎么办呢?蜡烛就这么点着,情报很快就会暴露,不行,我得赶快想个好办法!
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疾步”还是“不急不慢”)走去、从容 心理活动:过不了多久,蜡烛就会烧到金属管的!妈妈已经做了努力,可是没有成功。我该怎么办,总不能坐着等……有了! 可恶的法西斯,又把蜡烛抢去了!怎么办?跟他们吵吗?不行!妈妈说过:越是危急的关头越要镇定,不能慌。我要装着没事一样,把蜡烛拿走。
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3、总结写法: 全文处处流露着一家三口与敌人斗争的紧张气氛,是通过什么描写出来的?(人物的言、行、神态的细节描写)
四、群文拓展阅读。 《丰碑》《金色的鱼钩》 《草地夜行》《七根火柴》 目的:(根据学情适度拓展) 1.深入了解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 2.感受这些故事中在人物塑造上的共同之处,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假如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惊险的电影,为了渲染紧张的气氛。你觉得镜头出现最多的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 二、继续精读感悟: “半截蜡烛”引发并串联了整个故事。整个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紧紧围绕“半截蜡烛”展开情节的,所以文章——用“半截蜡烛”做题目。
三、再读细节展开想象 哪些细节能够渲染紧张的氛围,回到课文中找找,想象此时的心理活动
伯诺德夫人: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动作:取 吹 心理活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的“似乎”可以去掉吗?
杰克。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 动作:站、端、走、搬、坐待 心理活动:“两个孩子脸色苍白”现在杰克能又这么镇定自若,为什么?
杰奎琳 语言:司令官先生……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动作:端、道晚安 心理活动: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 可见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3.学生交流: 蜡烛在燃烧,火苗在跳动,烛油在流淌,屋子里是那么安静,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们一家三口的内心却像风暴一样。 (出示课件相应的段落填空) 把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演出来,就是一幕精彩的课本剧。课堂上演一演,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某个人物。有兴趣的同学合作表演整部课本剧,班会课上演出。
三、小练笔。 在班集体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请你留心当事情发生时同学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他们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一、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二、小练笔。 搜集阅读写人文章,着重注意文章如何将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写具体。 | B【提高性作业】 一、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二、小练笔。 写一件班级中发生的事,其中一两个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反映当时的心理活动。 | |||||||||||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油灯换蜡烛
| ||||||||||||
拓展延伸 | 【群文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天职》《安妮日记》的部分章节 【整本书的阅读】(适宜于有一定阅读能力和水平的学生) 《安妮日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颗破碎的心》 | |||||||||||
教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