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 漂亮的灯01 教学设计
发表日期:2019/4/17 9:00:52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王婷 有772位读者读过
三年级下册美术学科教案 | |
课题 | 漂亮的灯 课时1 |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制作,对灯在古今中外的文化意涵和实际功用有所认识,并尝试自己动手设计灯的造型,合作完成“兔子”或其他造型的灯。 2了解以“灯”为主题的节日和风俗,引导学生进行彩灯的设计制作,在欣赏、探索、制作的过程中感受灯的造型美和文化美,培养造型表现能力。 3通过古今中外各种灯的赏析,感受以灯为主题的节庆气氛,丰富审美经验,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灯饰及其相关历史、特点、习俗的探究,了解各种灯的文化尤其是我国的花灯,学习并掌握花灯的基本制作方法,较完整地完成花灯作品的制作。 教学难点: 1. 探究骨架的组合和固定方法,利用现有材料进行骨架制作和最后的组装,做到牢固和适用。 2. 尝试多种外装饰的方法,利用多种材料制作出造型完整、创意独特的兔子灯,做到美观并新颖。 一、感知与体验 1. 由字切入,揭示课题。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豆”字,学生认读该字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豆”字的含义; (2)教师围绕“豆”字展开解述,师生共同探究“豆”字所代表的“灯”的含义的由来(PPT03-04); (3)切入本课学习,教师板书:漂亮的灯。 2. 赏析图例,初步了解。 (1)不同材质的“豆”的认识。(依次展示并解读陶豆灯、战国玉勾连云纹灯、战国青铜鸟盘灯) (2)不同造型的“豆”的认识。(依次展示并解读西汉长信宫灯、彩绘鸿雁衔鱼铜灯、雁足灯、西汉牛形错银铜灯、战国中山十五连枝灯) (3)不同地域的“豆”的认识。(依次展示并解读欧洲古代宫廷座灯、吊灯) 3. 参与活动,跟进赏析。 这些精美奢华的灯饰,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权势富贵人群的专享。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日益进步,灯也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所用。 (1)了解灯盏画作。 欣赏唐墓壁画及莫高窟初唐220窟北壁东侧菩萨点灯图,通过画作中所描绘的侍女捧持烛台和菩萨点灯的造型,再次加深印象,进一步熟悉中国古代灯盏的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宫灯历史。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 大业元年的正月十五,隋炀帝在洛阳城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 自隋唐之后,每逢元宵时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宫灯制作技术也由宫廷传入民间。 (3)知晓放灯习俗。 通过诗配画展开学习,从古诗描述和画面情境中体会古人张灯、提灯、放灯等各种因灯而乐的趣味习俗。
(4)开展灯谜游戏。 像古人那样猜一猜、乐一乐。从灯盏的下端取下谜面,猜猜看,谜底究竟是什么。 谜面一:红衣小姐上高台,心里一痛眼泪来。(打本课所用一种材料) 谜面二:宝宝夜里把灯带,一闪一闪真可爱。(打一昆虫)4. 结合本土,深入探访。 (1)秦淮花灯展示。 在我们南京的城南地区,就有这样热闹的灯市。每当上灯时节人山人海,火树银花,这就是负有盛名的秦淮灯会!也叫“金陵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古称“金陵”)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秦淮灯会起始于唐朝,兴盛于明朝。源远流长,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之美誉。夫子庙的秦淮花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四方,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外国朋友。 (播放介绍秦淮灯会的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2)民间艺人介绍。 秦淮花灯的扎制是以子承父业的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的。每到过年时,那里的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赶扎花灯,为一年一度的秦淮灯会备足灯品。 (播放介绍扎灯艺人的视频,师生共同欣赏。) 二、创作与表现 1. 了解扎灯手艺。 (1)观看PPT图片说明。 (2)观察教师局部演示。 2. 尝试扎灯技术。 (1)提出创作建议。 搭骨架。三人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量长、剪断、围圈、架框、胶合等步骤,保证兔灯框架牢固、稳定。 蒙罩纸。在打包带上粘双面胶带后撕去纸膜,将宣纸平整地蒙在兔灯框架上,上部和底部留空,中间一圈粘牢、无缝。 围花边。彩色皱纹纸剪成五厘米宽的长条,将其中一侧沿边剪出穗状,另一侧粘胶后围合在兔灯框架一圈; 选择红、橙、桃、黄、绿等鲜亮的、具有喜庆色彩的多张皱纹纸,贴时先低后高,逐层粘贴。 贴图案。在粘合好的“兔身”上粘贴眼睛和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图案,可以是花、水、火、云等纹样,也可以是“福”“乐”“喜”“吉”等字符。 (2)分组合作创制。 在各组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分工合作,扎制一个兔子灯或其他形状的灯。 三、评价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