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词两首》
发表日期:2019/3/18 7:04:45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706位读者读过
9.词两首 | 课时 安排 | 两课时 |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练背诵。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合理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写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 ||||||||||||
学情分析 | 1.本单元主题“诗文精粹”,选文有神话小说《三打白骨精》,词《词两首》,寓言故事《螳螂捕蝉》,以及一篇自读课文《读书要有选择》。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习作写一篇读书笔记,要求从读过的书中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的,抓住书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写。本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词《如梦令》,词人李清照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渔歌子》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较能把握,难点在于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 2.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透过语言文字,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这种表达不能是空泛的议论,还要学会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真情实感写下来,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 |||||||||||
教具准备 | 1.教学课件 2.群文阅读材料 | |||||||||||
教 学 过 程 | ||||||||||||
第一课时 | ||||||||||||
课时目标 |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 3.通过“想象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 |||||||||||
课前自主预习 | 课堂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 ||||||||||
一、背景资料阅读: 1.李清照资料 李清照(1084—1155?), 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诗词多表现哀伤。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漱玉”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
2.【PPT资料】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 ,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二、新词生字抢先学: 1.对于本课的生字,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自己先写一写。
2.通读课文,预习理解下列词句中的词和字。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 )深( ) ?青箬笠,绿蓑衣 箬笠( )蓑衣( )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 )
三、课文内容先理解: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5)为什么会误入?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7)读读这首词,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 一、走进课文 1.认识李清照,齐背《夏日绝句》 2.补充,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典诗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3.同时呈现诗和词。 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呢?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没有。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如梦令”就是词牌名。
二、预习展示 1.自学汇报: ①小组学习: ●说说这首词中你能理解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5)为什么会误入?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7)读读这首词,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② 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提醒:“兴”读xìng。 朗读时把握词的节奏。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新词生词抢先学 ①.导学。 出示“藕”。 教师示范写,提醒注意该字的结构。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的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②.以闯关形式出示预习理解的词和字。 沉醉、兴尽、藕花、争渡 3.当堂习字。
三、读词想画,从画面中理解意思: 1.学生活动: ①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标题“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分别想象画面,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用优美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在小组内说一说。 ③自学时间:7分钟。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4.学生交流: 【板块一】 (1)画面:溪亭日暮。 ①先来读读第一句“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落日余晖,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见过吗?是怎样的一种美?谁来描绘给大家听听。 教师描述。(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面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板块二】 (2)画面:藕花深处。 ①看着优美的画面,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两句给大家听听。 ②这些诗句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 【板块三】 (3)画面:一滩鸥鹭。 来到藕花深处,你仿佛听到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四、品味词眼,感悟语言精妙 1.引导发现: 你们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小结: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2. 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里呢? 3. 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尝试背出来
五、拓展阅读。 1.出示《昨夜雨疏风骤》,让学生读。 2.对比出示《常记西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3.介绍李清照其它的作品,推荐学生品读。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 背出《如梦令》。 3.用优美的语言把词所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 B【提高性作业】 1.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 业。 2.小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3.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http://www.liqingzhao.cn,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 | |||||||||||
第二课时 | ||||||||||||
课时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渔歌子》,并熟练背诵。 2.合理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3.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意境。 | |||||||||||
自主学习 | 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 ||||||||||
①读准字音,读好整首词;说说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③思考:词中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圈画出来。
【板块四】 ①再读整首词;说说自己读出了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②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自己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③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3.学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5.思考;这幅春天美景图中有没有人,从哪里看出来?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板块五】 ①细读这首词,用笔圈画出表示颜色的字词。 ②仔细推敲这些表示颜色的字词,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自学时间:5分钟。
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一下。自主探究。
张志和资料 唐代诗人。浙江省兰溪(今属金华市)人。自称“烟波钓徒”,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在山川隐逸,著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现存《渔夫》词5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渔夫生活。词的基调清新质朴并融和着隐者的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词《如梦令》,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背诵) 过渡: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新的词,是张志和所写的《渔歌子》。 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预习展示
1.出示整首词。 2.指名学生展示朗读。 3.教师提醒:“鳜”读guì,“箬”读ruò,“笠”读lì,“蓑”读suō。 4. 把握词的节奏。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5.小组讨论交流所学。
三、再读词,明词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要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或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卷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四、精读,品词
1.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呢?古人的语言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练与绝妙呢?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4.导学。 (1)品析“青”“绿”。 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呢?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字,“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怎样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那是一种怎样的绿?)“苍”——日暮苍山远(那是一种怎样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字,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互换一下?试着想一想,读一读。 学生品读,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①词义不符。②音律不和谐。 教师小结: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刻地体悟和发现。 5、有人说这首词是一副动静结合的画,放声朗读诗歌,想想词中的动感在哪里?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
2.了解作者。 3.此时,若你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如何吟诵这首词呢?(指名诵读) 4.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家?读读这首词,和同桌讨论讨论。 学习苏轼的《浣溪沙》和柳宗元的《江雪》,体悟作者内心情感。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一、背出《渔歌子》 二、《练习与测试》巩固课堂 三、用优美的语言把词所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四、搜集描写钓鱼的古诗词。 | B【提高性作业】 一、背出《渔歌子》 二、《练习与测试》巩固课堂 三、用优美的语言把词所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四、搜集描写钓鱼的古诗词。 五、平时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吧。 漫步于春雨中的原野,你会说:—— 来到夏日的荷塘,你会说:—— 步入深秋的枫林,你会说:—— 进入隆冬,你会说:—— | |||||||||||
板书设计: 地点: 溪亭 常{ 时间:日暮 情节:沉醉 回舟 误入 惊起 诗情
记 事件: 醉归 景致:彩亭 碧水 红荷 银鸥 白鹭 晚霞 画意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渔歌子 白鹭飞 斜风细雨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 ||||||||||||
《一剪梅》 柳宗元《江雪》 岑 参《渔父》 (红藕香残玉簟秋) 《声声慢》 李 贺《钓鱼诗》 储光羲《钓渔湾》 (寻寻觅觅) 《渔家傲》 杜 牧《渔父》 司空曙《江村即事》 (天接云涛连晓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