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词两首》

发表日期:2019/3/18 7:04:45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471位读者读过

9.词两首

课时

安排

两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练背诵。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合理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写出来。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1.本单元主题“诗文精粹”,选文有神话小说《三打白骨精》,词《词两首》,寓言故事《螳螂捕蝉》,以及一篇自读课文《读书要有选择》。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习作写一篇读书笔记,要求从读过的书中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的,抓住书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写。本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词《如梦令》,词人李清照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渔歌子》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较能把握,难点在于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

2.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透过语言文字,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这种表达不能是空泛的议论,还要学会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真情实感写下来,真正做到有感而发。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群文阅读材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

3.通过“想象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合作交流

个人反思修改

一、背景资料阅读:

1.李清照资料

李清照(1084—1155?),

    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丈夫赵明诚都是当时的学者。她早年过着平静、优越的生活,诗词多表现欢娱。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她饱受流亡之苦,诗词多表现哀伤。她的作品被后人编辑成《李清照集》和《漱玉词》。“漱玉”二字反映李清照作品的风格:口吐珠玑,如清泉翠玉,剔透玲珑,晶莹秀丽。

 

2.【PPT资料】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 ,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二、新词生字抢先学:

1.对于本课的生字,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自己先写一写。

 

2.通读课文,预习理解下列词句中的词和字。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      )深(       )

?青箬笠,绿蓑衣           箬笠(     )蓑衣(      )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须(        )

 

三、课文内容先理解: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5)为什么会误入?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7)读读这首词,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一、走进课文

1.认识李清照,齐背《夏日绝句》

2.补充,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典诗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3.同时呈现诗和词。

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呢?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没有。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如梦令”就是词牌名。

 

二、预习展示

1自学汇报:

①小组学习:

说说这首词中你能理解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词人写作的是当天的事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词人是一个人去的吗?

(5)为什么会误入?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7)读读这首词,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提醒:“兴”读xìng。

       朗读时把握词的节奏。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新词生词抢先学

.导学。

出示“藕”。 教师示范写,提醒注意该字的结构。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的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②.以闯关形式出示预习理解的词和字。

沉醉、兴尽、藕花、争渡

3.当堂习字。

 

三、读词想画,从画面中理解意思

1.学生活动

①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标题“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分别想象画面,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用优美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在小组内说一说。

③自学时间:7分钟。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4学生交流:

【板块一】

(1)画面:溪亭日暮。

①先来读读第一句“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落日余晖,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见过吗?是怎样的一种美?谁来描绘给大家听听。

教师描述。(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面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板块二】

(2)画面:藕花深处。

①看着优美的画面,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两句给大家听听。

②这些诗句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

【板块三】

(3)画面:一滩鸥鹭。

来到藕花深处,你仿佛听到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四、品味词眼,感悟语言精妙

1.引导发现

你们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小结: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2. 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里呢?

3. 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尝试背出来

 

五、拓展阅读。

1.出示《昨夜雨疏风骤》,让学生读。

2.对比出示《常记西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

3.介绍李清照其它的作品,推荐学生品读。


分层作业设计

A【基础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背出《如梦令》。

3.用优美的语言把词所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B【提高性作业】

1.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

业。

2.小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3.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http://www.liqingzhao.cn,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渔歌子》,并熟练背诵。

2.合理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3.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意境。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个人反思修改

 

 

 

 

 

 

 

 

 

读准字音,读好整首词;说说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整首词的意思;

思考:词中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圈画出来。
 
 

 

 

 

 

 

 

 

 

 

 

 

【板块四】

再读整首词;说说自己读出了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②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自己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③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3.学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5思考;这幅春天美景图中有没有人,从哪里看出来?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板块五】

①细读这首词,用笔圈画出表示颜色的字词。

②仔细推敲这些表示颜色的字词,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自学时间:5分钟。

 

 

 

 

 

 

 

 

 

 

 

 

 

 

 

 

 

 

 

 

 

 

 

 

 

 

 

 

 

 

 

 

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一下。自主探究。

 

张志和资料

唐代诗人。浙江省兰溪(今属金华市)人。自称“烟波钓徒”,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在山川隐逸,著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现存《渔夫》词5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渔夫生活。词的基调清新质朴并融和着隐者的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词《如梦令》,谁能美美地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学生背诵)

过渡: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新的词,是张志和所写的《渔歌子》。

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预习展示

 

 

 

 

 

1.出示整首词。

2.指名学生展示朗读。

3.教师提醒:“鳜”读guì,“箬”读ruò,“笠”读lì,“蓑”读suō。

4. 把握词的节奏。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5.小组讨论交流所学。

 

三、再读词,明词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要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或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卷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四、精读,品词

 

 

 

 

 

 

1.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呢?古人的语言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练与绝妙呢?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4.导学。

(1)品析“青”“绿”。

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呢?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字,“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怎样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那是一种怎样的绿?)“苍”——日暮苍山远(那是一种怎样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字,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互换一下?试着想一想,读一读。

学生品读,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①词义不符。②音律不和谐。

教师小结: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刻地体悟和发现。

5、有人说这首词是一副动静结合的画,放声朗读诗歌,想想词中的动感在哪里?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

 

 

2.了解作者。

3.此时,若你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如何吟诵这首词呢?(指名诵读)

4.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家?读读这首词,和同桌讨论讨论。

学习苏轼的《浣溪沙》和柳宗元的《江雪》,体悟作者内心情感。


分层作业设计

A【基础性作业】

一、背出《渔歌子》

二、《练习与测试》巩固课堂

三、用优美的语言把词所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四、搜集描写钓鱼的古诗词。

B【提高性作业】

背出《渔歌子》

二、《练习与测试》巩固课堂

三、用优美的语言把词所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四、搜集描写钓鱼的古诗词。

五、平时你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吧。

漫步于春雨中的原野,你会说:——

来到夏日的荷塘,你会说:——

步入深秋的枫林,你会说:——

进入隆冬,你会说:—

板书设计:

     地点: 溪亭         

常{  时间:日暮     情节:沉醉 回舟 误入 惊起             诗情

 

   事件: 醉归    景致:彩亭 碧水 红荷 银鸥 白鹭 晚霞   画意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渔歌子

白鹭飞     斜风细雨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一剪梅》                   柳宗元《江雪》     参《渔父》

(红藕香残玉簟秋)

《声声慢》                      贺《钓鱼诗》   储光羲《钓渔湾》            

 (寻寻觅觅)      

《渔家傲》                   杜  牧《渔父》   司空曙《江村即事》

 (天接云涛连晓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