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螳螂捕蝉》
发表日期:2019/3/20 13:06:21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795位读者读过
课题 | 10 螳螂捕蝉 | 课时 安排 | 两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 |||||||||||
教学 准备 | 学情分析 | 1.本单元主题“诗文精粹”,选文有精读课文《三打白骨精》,《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自读课文《读书要有选择》,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吸收祖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 ||||||||||
教具准备 | 1.教学课件 2.群文阅读材料 | |||||||||||
座位安排 (小班) | ||||||||||||
教 学 过 程 | ||||||||||||
第一课时 | ||||||||||||
课时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词:掌握螳螂 诸侯 禀告的写法。正确朗读本课出现的多音字。 2、能按起因、经过、结果复述文章的故事,会列小标题。 3、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 | |||||||||||
课前自主预习 | 课堂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分类指导安排 | ||||||||||
一、背景资料阅读。 1.了解刘向《说苑》。 2了解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孙叔敖为郢(今荆州市,一说宜城)人,是春秋时楚国最为著名的令尹之一。他辅佐楚庄王,励精图治,忠贞为国,为楚国的强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湖北民间流传了许多他善用寓言、典故劝楚庄王纳谏的故事,而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传就是源于孙叔敖对楚庄王的一次进谏。 二、新词生字抢先学: 1.通读课文,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上课准备汇报。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搜集八字成语。 4、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字注音。 处死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 一、揭题导入环节 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可见这故事和两种昆虫有关,这题目是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成语还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吗?补充(黄雀在后),看来这小故事中还涉及到——黄雀这一动物。 (2)课前你们都搜集了哪些八字成语呢?我们来交流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课件出示系列八字成语: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二、初读交流环节 1.自学汇报: 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随机指导。 2.新词生词抢先学(助学课堂形式): 学生当小老师上黑板教难写生字,教师放手却不放任,要对于重难点心中有数,适当点拨。 以下随机: 诸侯国 (重点区分侯 候) 禀报 (指导笔顺和间架结构) 3.当堂习字。 4、交流多音字。 处死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三、整体感悟环节: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2、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3.学生交流:(相机板书)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结果 打消念头 指名按小标题再次复述课文。 四、精读环节: 1、引导: 1、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述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用喜欢的记号在文中标注出来。少年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吴王一个什么道理?也在文中画出来。 2、学生交流: 1、指名汇报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2、蕴含的道理: (出示、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3、填表:弄清“眼前利益”和“隐伏的祸患”各是什么。 1、 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蝉蝉2、 3、 螳螂4、 5、 黄雀6、 7、 4、少年讲了这个故事,吴王明白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你能读出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吗?练读吴王说的话) 5、那么,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设置问题,衔接下一节课。 1、同学们,同样是劝,为什么大臣们失败了,而少年却令吴王恍然大悟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复述课文。 | B【提高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 找这篇课文的古文读一读,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 |||||||||||
第二课时 | ||||||||||||
课时目标 | 1、 明白少年劝谏的巧妙之处。 2、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吴王会怎样和大臣们解释,给文章补个结尾。 | |||||||||||
自主学习 | 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分类指导安排 | ||||||||||
1.自读思考: 同是劝,少年的劝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
2.思考讨论: 少年的“劝”巧妙在哪里?
五、群文拓展阅读。
|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通过少年的巧妙劝说,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同是劝,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呢? 二、精读感悟: 1、学生交流: 1、方法不同: A大臣们: 直劝 B 少年:智劝
引导发现: 少年的“劝”很有智慧,体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 (以下内容随机出现) (1)耐心寻找时机。 a“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师点拨后小结:少年选择了一个恰当的地点。王宫花园,很容易能见到吴王。花园里有树木,既可以打鸟,又会有寓言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介意。”他介意的是能否遇到吴王,能否找到机会讲寓言故事劝谏。b“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师点拨后小结: 如果第三天还遇不到吴王,他会一直转下去,直到目的达成为止。所以,第4自然段开头这样写“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一个“终于”写出了少年的“苦等”心理,也写出了少年内心的高兴(机会终于来了)之情。 (2)正确把握吴王心理。 出示: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师点拨后小结: 吴王的心理变化吴王态度的变化。(由“好奇→来了兴趣→急切问”) 一切都在少年的计划中。 (3)巧妙的暗喻。 (出示少年的话以及大臣的意见),两相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点拨后小结: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吴国就相当于故事中的( ),楚国就相当于( ),其请他诸侯国就相当于( )。可见,大臣们的意见时正确的,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结果不同: A大臣们: (1)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固执”怎样理解?,“处死”的“死”呢?(失去生命) 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2)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 B少年: (1)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指导读好吴王的话。 三、小练笔: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 四、拓展古文: 1.交待《螳螂捕蝉》寓言出处。 《螳螂捕蝉》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这本书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 出示: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结合课文理解这段古文的意思。 (理解要到位) 3、《说苑·正谏》中还有许多这样巧妙劝谏的小故事,课后找来读一读吧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分角色朗读课文 | B【提高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能将这个故事改成课本剧,并表演。 | |||||||||||
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吴王―――楚国 (其他诸侯国在后) 大臣 直劝 经过 巧妙劝说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少年 智劝 结果 打消念头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 ||||||||||||
拓展延伸 | 【群文阅读】 《螳螂捕蝉》 《邹忌讽齐王纳谏》 《咎犯劝晋平公纳谏》 | |||||||||||
教后记: | ||||||||||||
【群文阅读】
《螳螂捕蝉》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1]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咎犯劝晋平公纳谏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下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
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顾昧死御。”平公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尽而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栗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敢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译文】
晋平公喜好音乐,他增加赋税征收,又征发民夫休整城池,并且说:“谁敢劝谏我,处死刑。”晋国平民都忧虑不安。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去见宫城的守门长官,说:“我听说国君喜好音乐,所以我打算凭借音乐才能拜见他。”守门长官进去报告:“晋国人咎犯打算凭借音乐才能拜见君上。”平公说:“请他进来。”
咎犯坐到殿上,平公就拿出钟磬竽瑟,让咎犯演奏。咎犯坐了一会儿,平公说:“你倒是奏乐啊?”咎犯答道:“我不会奏乐,我善于猜谜。”平公叫来占卜的术士十二人,咎犯说:“我情愿冒死侍奉。”平公说:“好的。”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五指,平公问术士说:“占卜一下这是什么意思?”术士们都说:“不晓得。”平公对术士们说:“你们都下去吧。”咎犯伸出一指说:“第一点,游玩使山林草木成为赤地,修建高大坚固的城市;第二点,房屋梁柱上裹着绣制布料,都很讲究,而士民连麻布衣服都没得穿;第三点,你的侏儒有剩余的酒,而敢死之士反而受渴;第四点,老百姓忍饥挨饿,而你们的马反而有粮食吃;第五点,跟近的大臣不敢劝谏,远方的臣子又不敢说话。”平公说:“好的。”于是抛弃了钟鼓竽瑟,就和咎犯一同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