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读书要有选择》
发表日期:2019/3/27 14:08:26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956位读者读过
课题 | 11读书要有选择 | 课时 安排 | 一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
教学 准备 | 学情分析 | 1、读书的状况:“经常看的书”以“科普类”和“故事类”居多,“书的样式”以“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居多,对于古诗文的喜欢程度,选“有时喜欢”的多。这个是可以的 2、读书习惯: 大多数学生能利用工具书帮助阅读,能经常和别人谈论书中看到的有关内容。 3、虽然能根据一定的目标去选择书籍,但是该怎么选,应注意什么,学生并不能准确说出其中的道理。 | ||||||
教具准备 | 1.教学课件 2. 群文阅读材料 | |||||||
教 学 过 程
| ||||||||
自主学习 | 课堂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 ||||||
1.自由交流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交流已经学过的阅读方法。 3.齐读课题。 4.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1.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理解自读中遇到的重点词语, 如“日新月异”。 3.请几个同学依次读3-6自然段。 4.学生进行评价。 5.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后写批注 6.交流自己阅读3-6自然段的收获
7.交流自读7-8自然段的收获。
8.完成表格的填写。
1.认真阅读话题,结合本课内容选一题说说自己的观点。
2.学生交流写话内容。
3.各小组选出有代表性的发言全班交流。
1、认真阅读名人故事并做适当圈画。 2、小组汇报读后所想,注意围绕他们是怎么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书来说。 3、全班交流。
1.结合本课内容联系实际谈今后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2.齐读名言。 |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水平。 2.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3.教师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 4.当然读通课文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读懂课文。请同学们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 5.学生交流时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相机出示: 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有定评的古今中外名著 名人传记 科普类读物 工具书,它们是我们的“无声老师” 6.刚才我们所读四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7.过渡:那么我们该怎样选择读物呢,请同学们交流自读7-8自然段的收获。 教师相机出示: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请教别人(老师、父母、同学) 8在研读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选择类型 选择方法 9.教师总结选择类型和方法。
三、设置情境交流,阅读名人读书小故事 1.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题说说自己的观点: (1)小明整天无所事事,不求上进。请你为他选择一本书,并说说推荐理由。 (2)小军的作文水平不太高,为此他很灰心。请你为他选择一本书,并说说推荐理由。 (3)小华喜欢小发明,爸爸妈妈却一个劲儿逼他读文学名著。请你从选择读物的这个角度对小华的爸爸妈妈说几句。 (4)为了加深对《海伦.凯勒》这篇课文的理解,你会选择哪些书来读?为什么? 学生讨论时,教师行间巡视。 2. 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他们在读书方面往往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来看吉泽名人读书小故事。 (1)毛泽东的“无所不读”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此外,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2)卢梭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向反对死读书,滥读书。 当时社会上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赶学另一门知识,没一刻停息,只花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没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贝壳时,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时,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读了这些名人的小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总结回顾,联系实际谈选择 1.同学们,你们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准备怎样选择读物呢? 2.总结。 3.以齐读歌德的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结束本课教学。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 根据学习所得修改自己课外读本上的的阅读书目,并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 | B【提高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 从阅读中得到教益并写读后感,反映出有选择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 |||||||
板书设计 选择类型 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有定评的古今中外名著 名人传记 科普类读物 工具书,它们是我们的“无声老师”选择方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请教别人(老师、父母、同学) | ||||||||
拓展延伸 | 【群文阅读】 阅读名人读书的方法。 | |||||||
教后记: | ||||||||
【群文阅读】
名人的读书
爱因斯坦读书方法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供借鉴。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这一步很重要。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不得要领时,看过书一扔,便算了事。
鲁迅强调博览群书
鲁迅先生读书是极为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做起文章来也胡涂。”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毛主席怎样读书
特殊爱好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学,反复地读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从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批注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多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
不动笔墨不看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博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习作3 主备人:王婧
一、教学要求
本次习作是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或观后感,要求学生从最近读过的书或看过的节目中,选择感受最深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出自己真实想法和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感悟,引导学生抒真情讲真话。
二、教学重点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预习导航:
学生从最近读过的书或看过的节目中,选择感受最深的内容,提前思考。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点拨话题
1、 引导回忆:同学们最近读了哪些书?看过哪些影视剧?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点拨话题: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写一写读后感或观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或观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联系实际、点拨感悟
1、联系生活:同学们读的时候产生了哪些想法?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
2、点拨感悟:同们的想法,就是读后的感悟。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想,用不同的方法来想。下面一个小组选一个问题,讨论以下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三、指导习作、点拨思维
教师引导:读后感就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把自己产生的感想体会写出来。“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在写读后感时,请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读懂原文,明确中心。
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是对自己深有感触、教育最大,受到深刻启发的内容(句子、段落)更要多读、多想,然后写出感想体会。
2、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
在写题目时可以拟定一个正题和一个副题。正题目是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点明读后感的内容或中心。副题目是指出所读文章的名称。如“不要学小燕子——观《还珠格格》有感”。题目要准确、醒目、简洁。
3、抓住重点,写出感想。
一篇文章,很可能是它的内容令人感动,也可能是文章所揭示的哲理发人深省,还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写作方法新颖,词汇丰富,意思表达得准确。
4、要选好角度,找好结合点。
为了把读后感体会写得较深刻,结合自己选好写作的角度很重要。这个角度就是能把自己的感想体会从某一点生发开去,开掘出有现实意义,有教育价值的感想。
5、读后感的写法:进入高年级,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几种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种写法:
(l)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读什么书。读的书或文章名,应加上书名号。
(2)抓住主要的内容介绍文章梗概或者引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在引用时,一定要引用对自己启发大、受教育深的。
(3)写出自己对文章或引用词语、句子、段落等的认识,也就是谈自己对这篇文章或词语、句、段的看法,进行议论。
(4)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受到的教育。写自己受教育时要谈自己受到教育的实例,用实例写出自己的感想。
(5)结尾时,要扣回原文,也就是自己的体会。结尾方法可由自己选择。
第二种写法:
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
(l)开头先交代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读的什么书或文章名。书名或文章名要加书名号。
(2)读完这篇文章或书以后自己总的感受。句子要简练,但要有一定的深度。
(3)选择感受深的几点或文章的几句话、几段话进行夹叙夹议。具体写法是一点一点、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然后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体会。在写看法体会时要既有理论,又有实际。议论的时候,可以先谈认识,也可以结合事例进行议论。议论时所写出的体会感想要透彻、明白,要说真话抒真情。
第三种写法:
(l)要交代所读的文章或书名。
(2)写出这本书或文章的中心,围绕这篇文章的中心举个事例来说明自己受到的教育、启发,揭示所明白的道理。
四、自由习作、合作交流、点拨修改
1、 自由习作,写出感想。(教师巡视指导)
2、 小组交流,合作评价。教师点拨:在比较中体会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和不足。
五、集体评议、点拨评价
1、教师选择典型的文章(两篇:一篇是较好的,一篇是较差的。)集体讨论修改。
2、评选最佳,激发兴趣。采用学生自荐、小组推荐、教师挑选等多种形式,评选最佳标题、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感想、最佳文面、最佳……越多越好。
3、在教室里举办最佳习作展览,以利于同学之间交流、借鉴。
教后记:
练习三 主备人:王婧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对有关“笑”的不同神态、不同情感的词的辨析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区别和应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2、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3、诵读与积累十二个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关的成语,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表演中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5、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点:
通过综合练习,明确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要点。
三、教学难点:
1、通过对有关“笑”的不同神态、不同情感的词的辨析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区别和应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诵读与积累十二个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关的成语,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预习导航:
通读练习内容,解决音形义问题,准备课上交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其实有很多精彩之处。今天就让大家读一段描写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重点是阅读兴趣的导入)
(2)学生读这个片段。
(3)学生找出描写各人不同神态的笑的语句。
(4)学生再认真读有关“笑”的语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重点想象各种神态)
2、教学第二部分。
(1)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有关“笑”的词语,并说出这些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他们了解到有各种各样的“笑”。
(2)学生读题,区别七个词语感情色彩、意义内涵的不同。
(3)要求学生认真读四个句子,看看各句应该填什么样的“笑”最合适。(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该选什么样的词)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明确应该怎样填。
(2)学生思考:可以填什么样的词语?(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多想几个)
(3)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所填的词语。
(4)学生选择最合适的词填入括号中。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字《读书要有选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掌握、帮助、获取”等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三、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2)同座的同学讨论每个成语的大概意思。
(3)让学生知道每个成语都是有关《西游记》中孙悟空的
(4)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四、学以致用:请同学们模仿“语文与生活”《红楼梦》中笑的片断,以“上课时,李老师讲了一个笑话……”为开头,写一段话。注意用上点面结合的写法,至少有四个典型人物。
第二教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智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巨滑的曹操……同学们可以就自己熟悉的人物来说说。(板书:漫话三国英雄)
(2)指名读题。
2、指导。
(1)学生各自说出自己最熟知的“三国”人物。
(2)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生阅读第二部分《三顾茅庐》的一段对话。
(4)学生分角色自由练说。(教师创设情境)
(5)推荐代表上讲台分角色表演,师生评议。(重点看角色的性格特点有没有把握住)
3、反馈。
(1)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2)评议小结。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内容:画、闹
4、指导。
5、练习。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