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发表日期:2019/4/16 6:24:51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1745位读者读过

课题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课时

安排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1.充分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当堂习字。

2.以自读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中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进行分角色朗读活动。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用词准确生动、语句精炼传神的写作特色,感悟反衬这一方法运用的恰到好处,渗透叙事中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

准备

学情分析

1.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2.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需要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能够自悟自得。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群文阅读材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重点关注“帚”、“夷”等字,

当堂习字。

2.抓住重点语句,通过朗读训练重点感受天游峰的高、险,初步领会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合作交流

个人反思修改

一、背景资料阅读:

【PPT资料】

天游峰: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海拔408.8米。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二、新词生字抢先学:

1.对于本课的生字,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哪几个,自己先写一写。

2.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给带点字注音,小组内互相检查。

武夷山    游兴未尽    褪色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炯炯有神  扫帚    瘦削   打量    有节奏  扑棱棱

3.通读课文,对于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写在课文旁边,上课准备汇报。

 

三、课文内容先理解: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简单概括。

                      

                      

2.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武夷山天游峰的句子,体会有什么作用。

3.圈画出描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句子,并作批注。

4.思考:天游峰扫路人的生活到底累不累、苦不苦?

 

 

 

 

一、揭题导入环节

1. 课件出示:仿照“没登上长城的人,不能算到过北京”这句话,填空“没攀登过(      )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板书:天游峰。

2.引入PPT资料,了解天游峰的特点。

3. 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在游天游峰的途中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通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写齐课题。

 

二、初读交流环节

1.自学汇报: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新词生词抢先学(助学课堂形式):

核对预习单的读音

学生当小老师上黑板教难写生字,教师放手却不放任,对于重难点心中有数,适当点拨。

以下随机:

夷:(重在指导笔顺,当堂习字指导写好字形)

帚:(关注横山开口的方向)

削:(关注多音字的字义及相关词语)

3.当堂习字。

 

三、自读探究,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1.学生活动:

小组交流课前找到的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哪些词语,为什么喜欢。

2.   学生交流(以下板块随机出现)

【板块一】§2

1)品九百多级”——作者用了具体的数字,写出天游峰的高。你能读出这么高的天游峰吗?(读慢一些,语气拉长)

2)品银丝”——见过白色的丝线吗?(课件出示图)这是天游峰的一段石梯路,蜿蜒向上,在这里把天游峰的石梯路比作银丝,写出天游峰石梯的窄小和那份险。

3)品”——文人墨客都很讲究炼字,作家章武初写这段话时除了用字,还试着用”“”“等字来替换,可最终还是选择了,为什么呢?

4)联系这个词飘飘悠悠想一想,用手势做动作,读一读这个词,慢、轻,一个字,写出了银丝在空中飘荡的动态之感。这真是银丝吗?是九百多级的石梯呀,就好像有一个神仙站在空中用力地抖动一根细细的飘带。多么惊险的画面哪!

5)引导学生与天游峰对话,深入文本,读中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的险让人望而生畏,作者写得如此精妙生动,让我们用心把这幅险的画面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板块二】§7

1顶天立地是什么意思?

2)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几个数字上。一般住宅楼的楼梯一层有20级,现在上天游峰就有900多级,相当于45层楼,一上一下相当于爬90层楼了。你们有过爬楼梯的经历吗?

3)作者在这里反复地用这些数字,用意何在?(用了具体的数据写出峰的高。)谁能把这么高的天游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这么高和险的天游峰,游人的表现如何?引读句子,气喘吁吁ABCC的叠词,你积累了哪些?

3.   写法渗透:写游人的表现,其实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峰的高和险。写作当中恰当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层作业设计

A【基础性作业】

1.听写生字词,复习易错字注音。

2.完成《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的相关作业。

3. 熟读课文。

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   )了。(沟通 畅通)

(2)这充满自信、豁然开朗的笑声,一直(   )我回到住地。(跟着 伴随)

B【提高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的相关作业。2.摘抄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

3.熟读课文。

4.进一步体会侧面烘托的写法,寻找相关的例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借助文本,体会天游峰扫路人热爱大自然、自信、豁达、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学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个人反思修改

 

 

 

 

 

 

 

 

 

 

 

 

 

 

 

 

 

1.指名读两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从作者对老人的这段外貌描写中,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学生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描写老人的外貌的。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论。

 

 

 

 

 

 

 

 

 

 

 

 

 

 

 

 

 

 

学生读扫路人说的话。

 

 

 

 

 

 

 

 

 

 

 

 

 

 

 

 

 

 

 

 

 

 

 

 

 

 

 

 

 

 

 

 

 

 

 

 

 

 

 

 

 

 

 

 

 

 

 

 

同桌合作读读对话,感受老人的乐观自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天游峰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想说一说呢?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高、险)

 

二、继续精读感悟:

当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时,心里好不得意,可是这位七旬的老人,每天早晨扫上山,每天傍晚扫下山,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老人的呢?

1.同桌讨论:读课前画的相关语句,谈感受。

出示:“这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2.学生汇报:

①瘦削(老人为什么会瘦?运动了会怎样?——更健康)

精瘦(这里还有一个形容老人瘦的词,是哪个?除了瘦,从这个词中,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精神。说明了什么?——常年的运动,使老人精力旺盛,充满活力。你看,作者用词多精准啊!)

②“运动鞋”(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③“一套褪色的衣服”(这套褪色的衣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质朴的扫地老人的形象。同时,也见证了老人风里来,雨里去,不知疲惫地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④“黝黑”(皮肤晒得黑这说明什么?——常年的日晒雨淋,工作很劳累。虽然黑,却黑得——健康)

炯炯有神”(从这“炯炯有神”的眼睛里,你又读出了些什么?)

3.朗读指导:老人这么健康、朴实、勤劳、慈善,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读读这两段话。(生齐读)

4.质疑问难: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分开写呢?放在一起写不是更省事吗?

预设: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第3小节描写外貌之前的句子,是什么让作者留意了这位老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天游峰扫路人,作者是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笔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那么作者第二次是什么情况下仔细打量老人的呢?

【过渡:没错,两段外貌描写作者观察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可见作者描写的精准。我们知道,经过双方进一步的交谈,作者不由自主地又一次仔细打量起这位老人来。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话让作者忍不住又一次观察起老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我请一位同学来当一回老人读一读。】

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5.小小辩论:你们觉得老人到底是累呢?还是不累呢?不管你的观点如何,都要摆出一定的依据来,依据在哪?

【观点一:累】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说累的同学,一起读读这段话,用朗读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齐读)

【观点二:不累】

(当学生说到喜欢这份工作时)

你有何凭证?哪里看出他是喜欢这份工作的?

出示:“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重点圈出“我能舍得走吗?”

这句话换种说法就是(生:我舍不得走)

老人舍不得的是什么吗?(交流)

小结:你看,就是这位老人,多少年了,他忘情于山水,习惯于劳动,习惯于生活,热爱了这样一份看似简单却又并不容易的工作,他不觉得累,反而享受于他的工作、生活,所以他才说

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现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人?(板书:热爱生活)

听到这里,我们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崇敬之情,作者也是如此,你们看!

出示: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老人说

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30年后老人几岁了?(100岁)我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见活到70岁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100岁,从老人的回答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老人对自己活到100岁充满了信心,可见老人十分豁达开朗)

板书:乐观、自信

 

三、总结写作方法

1.两段外貌描写,三段语言描写,字数虽然不多,却把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样的直接描写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把它称为?(板书:正面描写)

2.如果我们的面前有一张画纸,老人的形象就在这张纸上,但是如何使他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呢?你觉得我们还可以在旁边画什么?(天游峰、游客)背景的烘托更能凸显人物的个性和品质,比如我们刚才通过文中对天游峰和游人的描写感受到了老人这种热爱生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那么文中对天游峰和游客的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我们把它称为?(板:侧面烘托)

 

四、赏词析句,体会作者的“情”。

1.同学们看,这幅有山有人的画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画得有名,你会给它取什么名呢?自己思考思考,斟酌过后就把想到的名字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交流)

2.课文学完了,此时此刻,老师特别想感谢一个人,你知道是谁?为什么?

3.其实老师更想感谢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对他说:(出示课件)

4.你想对扫路人说什么?(交流)

5.同学们,现在,你觉得这位老人还仅仅是一个扫路人吗?(交流)

没错,他是一个智者,他像一位老师……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渐渐清晰起来,渐渐高大起来,他就是天游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已不在千里之外,他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那一位位“扫路人”吧!


分层作业设计

A【基础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仿照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她(他)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  

 

 

B【提高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小练笔。

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高          险          

(侧面烘托) 

           扫路人        热爱生活       自信乐观          

(正面描写   )                  豁达开朗       自强不息……

                                    

                                        

拓展延伸

【群文阅读】     武夷山人物画》

《峨眉道上》

 

教后记:














【群文阅读】

 

武夷山人物画

章武

撑排人

简直难以设想,假如武夷山没有九曲溪,假如九曲溪上没有这种轻盈小巧的、用六根毛竹编成的竹排……

竹排,一枚小小的针;九曲溪,一根长长的线。正是它们,把绿宝石般的、红玛瑙般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织成了一轴锦绣般的长卷。

如今,我站在九曲溪上游的星村渡口。感谢不知名的建筑师,在武夷山特有的丹岩上刻下了“逍遥游”三个大字。底下,平置着一条和实物同样大小的竹排,两端微微翘起,是用洁白的花岗岩精工雕琢而成的,天生丽质,自由一种朴素的、纯净的美。可惜我来不及细加品赏,石阶下已传来了热辣辣的、粗犷的招呼声:

“上排喽——”

他,二十出头,卓立在竹排的尾部,手中横着一根竹篙。一抹曙光从背后用橘红的线条画出了他全身修长的轮廓,活脱脱像大王峰上一棵青青的竹子。

我们小心翼翼上了排,在横置的小木板上坐下。他把竹篙斜斜地往水里一点,身子微微一蹲,竹排便像一条鳗鱼,无声地往绿莹莹的水面划去。一片开阔的溪水,清亮亮地把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捧献在我们跟前。

排头坐着县文化馆一位擅长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女同志。她仰起头,朝撑排人发问:

“你是新来的吧,贵姓?”

厚厚的嘴唇一咧:“叫我小俞好了。”

“那位老俞——”

“是我爸爸。”

“他今天没来?”

撑排人的手轻轻一抖,竹篙的顶尖在排侧的一块石头上划出了一声刺耳的尖叫,随之,一丝阴影在他的脸上迅速地掠过。

他用我们听不懂的闽北方言轻轻地、匆匆地向文化馆的女同志说了几句。女同志急忙低下头,背过脸去,沉默了。

水面不再那么平静了。开始有了汩汩的水声。微波细浪拍击着竹排的排沿,仿佛在轻轻地倾诉着什么。

就在这低微的水声中,响起了撑排人深沉浑厚的声音。他,按照撑排工的老规矩,不紧不慢地讲起了武夷山的来历,讲起了“武夷兄弟”的故事。平缓的语调中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坚实而又动人的力量: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这里,有山没有溪,有石头没有树。下一场雨就发一次山洪,田淹了,房舍毁了,侥幸逃脱的人们只能躲在崖顶的山洞里挨饿。幸好,来了一位彭祖老人,他领着众人劈开大山,凿穿石壁,开出一条长长的九曲溪,把洪水排了出去。可惜彭祖太老了,他归天去了。他留下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彭武,一个名叫彭夷。”

峰回溪转,水声越来越响。微波细浪变成了奔突而下的激流和令人目眩的漩涡。撑排人不再言语。他睁大双眼,抿紧厚厚的嘴唇。微微翘起的排首,眼看就要撞上一块突兀在溪中的礁石,但竹篙儿轻轻一点,它又从右侧轻轻地闪了过去……

趁撑排人专心致志和险滩较量之时,文化馆的女同志红着眼睛,悄悄地在我耳边说:

“他父亲老俞是这里的老撑排工。我那些民间故事,有一大半是老人口述的。可惜,我们再也见不到——”

“当心坐稳喽!”撑排人一声吆喝,耳边岩影一闪,几簇凉飕飕的水花飞上了我的脸颊。我发现,那女同志的睫毛全都湿了。

“游客越来越多,需要增添新的竹排。前不久,老俞带人上山选伐又粗又直的毛竹,不料,下山时,拖拉机翻了……于是,小俞便接替老俞来撑排了。”

险滩已过,面前是一汪深潭。水声平息了。水面光滑得像一块玻璃。玻璃下的潭水绿得发黑。阳光从水面上反弹上来,软软的,似乎含着一股冷意。

撑排人停篙在手,继续讲起了往昔的故事:

“彭祖死后,彭武和彭夷两兄弟秉承父志,一日也不敢停歇。终于,九曲溪通了,洪水泻出去了,从此,这里才有了绿的树,香的茶,开不败的花。为了纪念两兄弟的功绩,从此,这里才有了‘武夷’这个名字……”

群峰,连同倒影,全都屏声静息,悄然不语。

九曲溪啊,你这源远流长的九曲溪!你把美丽和富足毫无保留地奉献在游客的面前,而古往今来的种种艰辛和不幸,却深深地埋进了幽幽的潭底。

幽幽的深潭,永远是静默无声的。

 

扫径翁

没有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的第一险峰,900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中,雾中,飘飘闪闪,仿佛风一吹,就要断掉似的。

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天游峰的峰顶,在“一览台”上鸟瞰了九曲溪碧水丹山的大全景。山,变得小了,人,显得大了,我心里好不得意。

下了山,回宾馆用餐沐浴之后,已是傍晚时分。游兴未尽,我便踏着暮色沿溪漫步,不知不觉又来到天游峰下。举头仰望,只见白天里温柔娇媚的群峰全都披上黑色的斗篷,变得严峻起来,甚至还威含着一股逼人的气势。夜雾从幽谷中氤氲升腾。不知名的白色野花在昏暗中斑驳闪光。九曲溪在脚下潺潺作响。溪畔的“伏虎矶”后,蹲着一座小小的平房,可是门窗禁闭,不见灯火。一切,都显得朦胧而又神秘。

然而,就在这一切静寂中,我隐约听到一种声音,“哗——哗——”,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我知道,竹丛中的小径便是登天游之路。这么晚了,是什么声音?

“哗——哗——”,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对面传来一声咳嗽,接着,从暗处浮出了一个人影,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身穿一套褪色的军装,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肩膀上横架着一把竹扫帚。

相互打了招呼,这才知道,老人就住在这幢小屋里,是游览区的扫径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之路。

我敬他一支烟。他连忙开门,点灯,从屋里端出板凳、茶具,沏了一杯浓浓的岩茶回请我。

这茶,先是浓苦,而后才慢慢透出甘醇来,不愧为“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请问老同志贵姓?”

“不敢,免贵姓屈,屈原的屈,河南商丘人。”

“您老在这儿很久了吧?”

“不算久,不算久,文革十年,这里人迹罕见,荒山野岭,何须我来扫路呢!”

“如今游客多,您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清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中午在一览台吃饭,歇个晌,喝杯茶,悠闲自在哩!”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900多级,下山900多级,一上一下1800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那使许多游客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的石阶,每天,都被这位老人,用双脚丈量了两遍。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遇到刮风下雨,没有游客,想扫,还不让我扫呢!”老人呷了口茶,顺手用毛巾揩了揩嘴唇。

借天上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一番:瘦削的脸,脸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有一双慈善的眼睛。胡子刮得颇为干净,那一头短短的头发也不见白。

“您老高寿——有六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根指头。

人生七十古来稀。可他——

老人悠悠然吐了一口烟:“照说,我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吃的是公家的大米和自家种的青菜,空气好,又有茶喝,白天花鸟作伴,夜晚九曲弹琴,无牵无挂,无忧无虑,无病无灾,神仙过的日子,能走吗!”

我抓住他的双手:“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

“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扑楞楞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充满自信的、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走回宾馆。推窗远望,星光下的天游峰巍然屹立。我想起白天登山后的得意心情,不禁深感惭愧。

一个人,在一生中偶而攀登几次高峰,并不难。

难的是,每天都攀登高峰,从小到大,从幼到老,老而弥坚,自强不息。

 

导游女

过了水帘洞、鹰嘴岩,再到流香涧去!

流香涧,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

可是,通往流香涧之路,只是一条曲曲弯弯的、正待整修的石板路。

她,始终走在前面,却又频频回首。一身雪白的制服,只在领口处露出一角火红的运动衫。伫立时,她分明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白杜鹃;走动时,她又灵巧得像一只野鹿,脑后那一束乌云般的秀发,随着脚步有节奏地甩动,秀美而又飘逸。

在我们这一行人中,她最年轻,也最老:她能把几千年前的山川变异、历史掌故绘声绘色地说出来,连那位北京来的老画家也听呆了,像孩子似的张大了没牙的嘴巴。

她不是植物学家,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了如指掌。那两位南京林学院的学生,一左一右紧随着她,仿佛紧随着他们的导师、教授。

她说:她“暂时”还不会写诗。可是,从李商隐、陆游到郁达夫、郭沫若……古今诗人咏叹武夷的名句,源源不断地从她的嘴里奔涌而出,害得那位戴眼镜的香港记者,边走边记,差点一脚踩空,跌落水圳。

她没上过旅游学校,却又颇通游客心理学。对那位信奉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老阿婆——从新加坡返国观光的老华侨,她专讲这里的民间传说:大王与玉女,朱文公和胡丽娘……

不料,“嘶——”的一声,路旁的野玫瑰,伸出长长的带刺的枝条,把老阿婆一条崭新的黑底紫花的裤子给勾破了,口子裂开近尺长。

顿时,马六甲海峡乌云密布。老阿婆哭丧着脸,跌坐地上,再也不肯往前走了:

“罪过,罪过,我就坐在这儿等你们回来吧!”

一人向隅,举座不欢。

她,笑吟吟地来了,纤手儿轻轻地拨开野玫瑰的枝条,用山泉般又清又亮的嗓音甜甜地说:

“老阿婆,祖国的花草可有情意呢!它见您老人家不远千里,漂洋过海来武夷,她舍不得您匆匆走开,特意伸出手儿拉着您,不让您走呢!”

老阿婆紧蹙着的眉头舒开了。

她蹲在老阿婆身边,打开自己的小提包,拿出针,拿出线,飞针走线,轻灵灵地,一下子把老阿婆裤子上的裂缝严严实实地缝好了。

老阿婆的眼角漾开了笑意。

她搀着老阿婆站了起来,眼睛一亮:

“瞧,那是什么?”她指了指路边的一丛野花——修长的叶片碧森森,小喇叭式的花儿金灿灿,“这,是忘忧草。”

“忘忧草——忘忧得喜,善哉善哉!”老阿婆舒心大笑,高兴极了。

前面就是流香涧。两旁,一色陡峭的石壁;中间,一条九曲回肠的小溪涧。峭壁上下,溪涧两边,悬垂着,披拂着,全是兰花,武夷山特有的馨香醉人的兰花!一缕阳光从峡谷上空轻轻地飘落,兰花的倒影使涧水显得忽明忽暗,斑斑驳驳。从小巧玲珑、圆润光洁的小石子间滤出来的涧水,啷啷当当、发出古筝般清越的声韵……

老阿婆亲切地搂着她,仿佛搂着武夷山的精灵。她请我为她俩照一张相,一张值得永久纪念的相片……

我屏声静息,庄严地按动了快门。

流香涧,您流入海外侨胞心间的,何止是兰花的馨香!

                                                            198332931日游并记, 71016日完稿。

 

 

峨眉道上

玛拉沁夫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回答说:干这个!

铺路?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峨眉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把一块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