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大的麦穗》
发表日期:2019/4/15 16:28:54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1560位读者读过
课题 | 16 最大的麦穗 | 课时 安排 | 两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 |||||||||||
教学 准备 | 学情分析 | 1.《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切不可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2. 对“最大的麦穗”三个层次的理解,即:整个麦田中客观存在着一株最大的麦穗→摘在手中,后来扔掉的一株最大的麦穗→明白“抓住眼前的机遇”的道理,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课文所写的摘麦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 | ||||||||||
教具准备 | 1.教学PPT。 2.链接阅读材料。 | |||||||||||
教 学 过 程 | ||||||||||||
第一课时 | ||||||||||||
课时目标 |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精读课文第一段。 | |||||||||||
课前自主预习 | 课堂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 ||||||||||
背景资料阅读: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本人并无著作传世,其言行大都见于其弟子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著述中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他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一、摘抄文中优美的二字和四字词语:
二、画出文中使用了分号的句子,查字典了解分号的用法,读一读,体会体会。 三、摘抄文中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话:
|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同学们,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你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他吗?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 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小组交流自己摘抄的词语,说说对它的理解,全班重点关注下面词语。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笑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提问,自学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可在旁边批注,可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 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 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 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 B【提高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 搜集苏格拉底的名言。 | |||||||||||
第二课时 | ||||||||||||
课时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 |||||||||||
自主学习 | 合作交流 | 个人反思修改 | ||||||||||
默读课文三、四小节,圈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相关段落,自读、指名读。读出弟子们的认真和犹豫。
|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易错的词语。 2.读完第一自然段,苏格拉底留给你什么印象。
二、精读课文: 1. PPT出示: 一幅丰收麦田图,教师叙述:古人说“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这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黄灿灿的麦田里流光溢彩,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2.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片金黄的麦田,听苏格拉底说话——(播放录音:“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 3.你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要求吗?弟子们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什么?指名读,出示。(明确几个要点:必须摘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让学生明确苏格拉底的规则是让弟子们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 4.弟子们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走在麦田里,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 5.交流: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6.用一个词来形容。(犹豫不决、坚定不移) 这样复杂的情感你能读好吗? 7.可事情的结果令大家始料未及,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播放录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8.这时,弟子们两手空空,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 9..光阴白白流淌,最大的麦穗在哪儿呢?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弟子们 的心情吗?(后悔、惭愧、沮丧) 10.从哪里看出来的? 11.练读第五小节。 12.请全体男生读一读第六节苏格拉底的话。 13.他的这段话你读懂了吗?(指名答:不一定能碰到最大的麦穗;碰到了不一定能正确判断。) 14.从这件事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出示第七小节。自己读一读。 “眼前的一穗”和“最大的一穗”有什么不同?带入文中思考。 (最大的一穗:理想、追求;眼前的一穗:机会) 文中告诉我们,遇到机会,我们就该“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切不可“错失良机”,这两个词你能理解吗? 15.你答得很好,老师送你一句名言。 出 示: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抓住它。——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16.齐读最后一句话,你对文中最重要的这句话有什么感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学生各抒己见) 17.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却又像谜一样的哲学家。让我们换个角度再去读读课文,你对苏格拉底有了怎样的认识? (指名答:循循善诱、满腹经纶、很会育人。)
三、总结课文: 教师结语: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 “麦穗哲理”,让我们通读全文,将它也作为今天我们所收获的一束“饱满的麦穗”吧!
| |||||||||||
分层作业设计 | ||||||||||||
A【基础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读人物对话,注意提示语是如何组成的,并完成巩固练习。 | B【提高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读人物对话,注意提示语是如何组成的,并完成巩固练习。 3.写话练习:《握住手中的“麦穗”》。 | |||||||||||
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错失良机 最大的一穗 眼前的一穗 不失时机 远大的理想 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 ||||||||||||
拓展延伸 | 【群文阅读】 抓住时机的名言警句 【整本书的阅读】(适宜于有一定阅读能力和水平的学生) 《自我发现》 | |||||||||||
教后记: | ||||||||||||
【群文阅读】
关于“抓住时机”的名言警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我发现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