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

发表日期:2019/5/13 18:40:23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刘娟 有682位读者读过

课题

20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课时

安排

两课时

教学

目标

1.    抓住《石灰吟》中富有特色的四字词语和“若等闲”, 形象感知石灰的不寻常。

2.    切准学生发展区和文本生长点,高效整合和利用资源,促进学生由诗作感受咏物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矢志不渝的胸怀,入境悟情,融情悟读。

3.    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和谐渗透咏物诗的“咏物抒情”与“读诗更读人”的学法指导,初步感知咏物类作品的学法。

教学

准备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统观整个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广玉兰》,赞美了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赞美了她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第二篇季羡林的《夹竹桃》,写了夹竹桃的景象奇妙、具有韧性、能够带给人幻想。第三课就是《古诗两首》。在随后的单元练习中还要学习李贺的《马诗》。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咏物抒情”,围绕咏物抒情的主题,编者选用了描摹植物的散文,选用了名家作品,还选用了古代诗词。孩子们已经在二年级学过《青松》、三年级学过《梅花》《竹石》,而现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古诗学习又一次学得到了咏物诗。站在教材编排体系的高度,“咏物抒情”在学生们将来的整个语文学习、以及我们的整个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因此就应该在这里发挥其在整个单元、整册书、整个年段、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体系中的功能,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为孩子们将来的学习推开一扇窗,让孩子们初步感知咏物的精妙,结识咏物抒情的名家,使他们将来有兴趣、有根基、有方法去接触、涉及这一类的作品,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螺旋上升。

2.学生分析:六下的学生对于这两首诗早已比较熟悉,借助预习能够知道大部分诗句的意思,甚至少部分还可能知道借物抒情,但知道并不代表能够真正感悟到咏物诗的意境。诗作的作者和今天的孩子有着时间和空间无法逾越的距离,我们与当年的作者有多少心灵的“对话”就决定着我们能够还原出多少诗人的情怀,而这正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建造桥梁的地方。同时,对于石灰的锻造过程,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在认知上是有空白的,需要一环多效的巧妙引导进行填补。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 群文阅读材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诗:抓住三个四字词语和“若等闲”, 形象感知石灰的不寻常,入境悟情、融情悟读。

2.读诗人:高效整合和利用资源,促进学生由诗作感受咏物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矢志不渝的胸怀,初步感知咏物类作品的学法。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合作交流

个人反思修改

 

 

1.朗读两首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2.本课只有两个生字,请自己先写一写,想想怎样写更漂亮。

 

3.借助工具书,说说诗句

的意思,觉得有困难的在书中标记出来,上课时求解。

 

 

4.通过搜集资料,了解石灰锻造生产的过程,于谦、王冕的背景。

 

一.“吟”诗。

1.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数字(板书6021)这个数字代表着唐代咏物诗的数量。咏物诗仅在唐代就有6021首,那么历朝历代它的总数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学过不少,比如看见雪中的梅花……看见风中的竹子……看见大雪重压的青松……(借助PPT温故知新,主题导入 )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咏物诗——石灰吟。(读题)

(1)石灰,你们对它都有哪些了解?它在我们生活中太——平常(板书)

(2)吟,知道什么意思吗?(古诗的一种形式,表示赞颂。其实我们学过一些,比如暮江吟,赞颂了傍晚江边的美景;还有游子吟,赞颂的是母爱。那这里是赞颂什么?)

3.请大家读一读《石灰吟》。听清要求,第一读正确,第二读出节奏,一遍不够多读几遍。

(1)这首诗哪儿最容易读错?“粉骨碎身”发现得好,我们常说的是粉身碎骨,意思是一样的,但这儿是——要字字看清楚。来!我们一起读读。

(2)谁来读整首诗,不但读正确,而且要读出诗特有的节奏来。(引导学生注意听节奏,指导读好停顿,做到往下读的气不能断,韵味不能断)师生配合读。

二.读诗。

1.预习中,有没有拿不准意思的字词,提出来。

“若等闲”——(借助已有知识理解)五年级时学过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长征的千辛万苦,万水千山也只是——平平常常的事。)

2.石灰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仅仅是烈火焚烧吗?再读读诗,划一划。

(1)发现了什么古诗中非常罕见的的现象?一首诗28个字,连用3个四字词语,这在古诗中非常罕见。把这三个词连起来读读,你还会有发现。(提示先、接着、最终)这写的好像是石灰——产生的过程,具体说说?

(2)师播放PPT总结。

3.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深山中目睹了石灰的产生而写的。但仅仅读懂表面的意思是读不好诗的,还要想象,把词语读成活的画面。

来,(ppt)和500多年前的少年于谦一样走进深山,立于巨石之上。眼前崇山峻岭,悬崖绝壁。这时,什么景象出现在眼前?什么声音传进了耳朵?读读这三个词,你从词语中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千锤万击】

①读词 那可是坚硬的石块!得是怎样的锤击?我只

听到了你的一锤一击,谁再来读?就是这样无数次地、有力地锤击这才是——齐读

②读句 这千万次的锤击是在?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万丈深渊,石块要运出深山,容易吗?读出来。

【烈火焚烧】①难怪这个生字“焚”(描点)你们看,一把火把林子都烧秃了。仔细看看这个词语,不止一把火?字字有火,字字都在传达着词语的信息。能读出这熊熊的烈火吗?

②还有你不知道的(PPT出示)由石到灰,要在1300多度的烈焰中,整整焚烧五天四夜。谁再来读。

【粉骨碎身】(通红,崩裂)

4.师总结:你们看,石灰的一生经历了……禁受了……最终它……面对所有一切磨难,石灰的态度是——(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还可以怎么说?)

你知道它为什么全不怕吗?(板书洁白纯净)

5.现在你还觉得石灰太平凡吗?理由?(板书:不寻常)带着你们从词语中读出的画面,从诗句中读出的不寻常,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

三.读诗人。

1.(板书读诗)诗读到这儿,我们读出了一个不寻常的石灰;接下来我们再读读诗人(板书读诗人),或许我们还能读出一段不寻常的人生。

2. 作为诗人于谦不像李白杜甫那么有名,但明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就有70多页,请你静静地听其中的一段。(PPT出示播放)

师分三段贴出词串

青年时:孤灯苦读、外放偏远

52岁: 贪官陷害、身处绝境

58岁: 国家危亡、身陷死牢

同学们,当我们把于谦的一生浓缩成这样几个词语,好好读读,你有什么感受、什么发现?(坎坷,相似)

读诗人的人生,我们读着读着好像又读回了诗中。

3.回想于谦的一生,千锤万击他在意吗,烈火焚烧他在乎吗,粉骨碎身他害怕吗?(一一擦去),因为他——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于谦到底要留什么在人间?(根据学生所说板书:正气……)

3.(ppt引读:)他也把这样一个身影留在了我们心中

五百多年前,深山中,一个17岁的少年目睹了石灰的诞生,从此一个理想在他心中唱响,那就是——

●多少年后,19年的外放中,他时刻铭记百姓疾苦;在国家危难、生死存亡的时刻,他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因为有一个信念始终深藏在他的心中,那就是—

●多少年后,一月的北京,刑场上,那位59岁的老人两鬓斑白,面对屠刀他目光如炬,步履坚定,因为有一个誓言他要用生命去完成,那还是——

★从此,你还会觉得石灰平凡吗?从此看到石灰,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于谦;想起这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石灰吟》齐读。

总结:读诗我们读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石灰,读诗人我们读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于谦,读诗也读人这就是读咏物诗。


分层作业设计

A【基础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2. 能够背诵并默写古诗,说出意思和作者借物抒发的思想感情。

 

B【提高性作业】

1. 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 能够背诵并默写古诗,说出意思和作者借物抒发的思想感情。

3.能够说出阅读咏物诗的一般方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和谐渗透咏物诗的“咏物抒情”与“读诗更读人”的学法指导,初步感知咏物类作品的学法。

2.通过回顾总结,深入感知并进行初步实践。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个人反思修改

一.自读比较

1.出示《墨梅》,轻声读读。再读读刚刚才学的《石灰吟》。在比较中你有什么发现?

 

 

 

 

 

 

 

 

 

 

 

 

 

 

 

 

 

 

 

 

 

 

 

 

2.自读思考:

而这首《墨梅》,也有不寻常的地方吗?细读诗句,关注字眼,有什么发现可以标注在诗中。

 

 

 

 

 

 

 

 

 

 

 

 

 

 

 

 

 

 

 

 

 

 

 

 

 

 

 

 

 

 

 

 

 

 

 

阅读思考:

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一读,文字中的这些“物”它们都有哪些特点?结合作者,你又有哪些体会?待会儿咱们聊聊,或者读读文字都可以。

 

 

学生交流:(以下交流内容供参考)

相同:

①全诗没有一个吟字,但也一样在赞美,赞美什么?

②也是咏物诗,读诗也要读人,

③清白和清气,相似的情怀

不同:

①一个“留”,一个“流”,用字不同

②作者表达风格有所不同

二.自主学习《墨梅》

1.回顾梅花,铺垫对比

在我们的眼中,一年级时梅花是《春到梅花山》中的(PPT出示)“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还是“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三年级时,它是王安石笔下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五年级时它是《早》中的“东风第一枝”,那花朵“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学生结合诗句字眼交流墨梅的不寻常之处。

3.读诗还要读人。人们评价王冕“人与梅花一样清”,你再读读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人间”,你有新的体会吗?(舍去了一切,清香淡雅更加突出,品质高洁,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三.单元回顾重温

1.有这样一种充满韧性的花,它总是(PPT)……它无论是在……,在……,还是在……,看不出有什么……,也看不出有什么……,无日不……。

它就是——夹竹桃。

(PPT)它没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姿态,也没有“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华,更没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色彩,它要的是——只流清气满乾坤,它就是——墨梅

(PPT)它的一生经历了千锤万击却从不惧怕、禁受了烈火焚烧却视若等闲、即使是粉骨碎身却无怨无悔,因为它——要留清白在人间,它就是——石灰

它(PPT)幽香、纯洁,它一棵树就能看到……,一棵树就是一个……它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它就是——广玉兰  

2.同学们,翻翻本单元的课文,从《广玉兰》到《夹竹桃》到今天的《石灰吟》《墨梅》,这就是我们在“咏物抒情”这个单元认识的四种事“物”。虽然今天学的是小学阶段最后两首古诗,但这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是我们是我们读那千千万万首咏物诗的开始,是我们读这一类作品的开始,更是我们学习咏物抒情的开始。

四.群文拓展阅读交流

我这儿就有一组文章(PPT),有

诵读与欣赏——《马诗》李贺

比较与欣赏——《卜算子·咏梅》两首

花中别样情——《海棠花》季羡林

同学的作品——《粉蒸肉》李琤泠

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千世界、山川河岳、花鸟鱼虫只要是在人的笔下,无不寄托着的情怀。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

 


分层作业设计

A【基础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墨梅》《马诗》,说出意思和作者借物抒发的思想感情。

 

B【提高性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2.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墨梅》《马诗》,说出意思和作者借物抒发的思想感情。

3.搜集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1-2篇咏物抒情的文章。

 

板书设计:

石灰吟(于谦)

咏物诗

平常

读诗       读诗人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寻常                 洁白纯净   正气……                                        

拓展延伸

【群文阅读】(群文阅读设计稿见附件)

六年级下册“咏物抒情”单元群文阅读《一枝一叶总关情》

选文目录:

《马诗》李贺

《卜算子·咏梅》两首

《海棠花》季羡林

《粉蒸肉》学生习作

教后记:














习作6                      

教学目标:

1、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次调查统计。

2、能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将统计过程、结果以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在同学们中展开调查,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在同学们中展开调查,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数学课上,我们学过一些统计方法,用这些统计方法来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件十分有意思的事。你能说说这些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

2、指名读题,打开思路。

3、课前我们也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在同学中开展了调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写成文章。

二、明确写作要求。

1、出示习作要求: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调查,在习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

2、围绕要求,讨论写法。

(1)要写清调查时间、被调查人、调查问题、统计方法、统计数据及自己的感受等。

(2)统计数据要准确地表达清楚,或者采用一般语言的叙述,或者采用形象的表格展示。

(3)习作的最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一系列统计数据,思考数据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把自己的研究、思考、感受、建议具体地写下来。

三、学生习作。

1、按照本次习作要求,认真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2、写好后认真修改。

3、分组交流,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调查统计过程、结果、感受。交流中,认真聆听别人的习作,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优点,合理地向别人提出修改意见;认真朗读自己的习作,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合理地采纳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

4、誊写修改好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6    调查统计谈感受

统计过程

统计结果

自己的感受

教后记:

 

 

 

练习6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四季景物,抓住季节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四季特征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2、诵读与积累: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

3、写好钢笔字:注意行楷书写时笔画间的牵丝连带、互相呼应。

4、口语交际:与**对话。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和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安排:

第一题。

1、审题。

2、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

3、交流。

诗歌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的特点,让四季笑着走来,唱起了歌儿,这样的描写使得四季在读者眼中是那样生机勃勃。

4、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诗歌,在读中感受四季的生机。

第二题。

1、审题。

2、研究例句: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大地。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抓住春天里百花盛开的季节特点来写,把春季的特征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3、练习刚才所读的诗歌,思考夏秋冬的季节特点,仿照例句的样式往下写。

4、交流点评。

第三题。

1、审题。

2、我们可以抓住四季的特点,来思考描写四季的成语,如描写春天的成语,可以“春”字开头来思考,如: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也可以联想春天的景物、景象来思考,如: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等。

3、交流描写四季的成语。

4、总结。

第四题。

1、审题。

2、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想想诗的大意。

3、检查自读效果。

(1) 指名读诗:正音(燕yan山)

(2) 交流诗意:无边的黄沙像一层白白的雪霜,燕山顶上挂着银钩一般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得到金制的笼头,纵横驰骋在秋高气爽的将场上?

4、深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一读书中关于这首诗思想感情的说明。

(2)这是一首借马来书法个人情怀的诗,诗人将自己比作良马,认为如果受到重用,就一定能充分施展自己的奇才。可是诗中描写的一切都不是现实,只不过是诗人的一种期望,这就流露出诗人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遗憾。

(3)介绍诗人李贺。

李贺,唐代中期诗人,字长吉。他一生体弱多病,27岁就去世了。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浪漫主义风格浓郁。

(4)有感情诵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第五题。

1、审题。

2、朗读这两段话,知道这段话是18课《广玉兰》中的第五、六两个自然段。

3、观察这段话中每个字的写法,注意“凋、绿、着、比”等字在行楷书写时,笔画之间的牵丝连带,互相呼应。

4、描红,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美观,注意书写姿势。

5、反馈。

第六题。

1、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实话实说》片段。

2、对话,能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对话,是今天人们彼此沟通、相互学习、交流情感不可缺少的形式,同时也可以成为同学们参与社会、了解生活的桥梁。

3、了解对话的要求。

(1)选择好与谁对话,事先邀请好对话人。

(2)确定好一个对话的主题,这个主题要有展开对话的价值,同时也是自己感兴趣的。

(3)对话前,要先就相关主题查阅有关资料,作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4)对话中,要注意倾听对方的发言,及时进行追问,要注意说话文明、尊重他人。

4、围绕书中所提供的某一话题展开对话。

5、反馈总结。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