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 >>科学教研组>>教研组资源>>阅览文章

三上《土壤的成分》

发表日期:2021/9/9 13:34:59 出处: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作者:张茹婷 有764位读者读过

4.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自己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教学难点】

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土壤。

学生材料: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已经三年级,但与二年级学生是相差不多的,创设情境要很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给动植物寻找合适的环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实外,也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1. 观察土壤

    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

    生:开始观察

    5汇报

     生: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没有)、、、

    [设计意图:学生对土壤有一些了解,在观察之前让他们猜一猜(预测),这样开始观察时他们会更加认真,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他们也会更加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放大镜是一个辅助工具,不需要对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等讲解太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课前也应当多使用放大镜,以减少这方面的时间浪费。]

    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

    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

      (未提及水和空气: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

    生:可以摸一摸

    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

    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

    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土壤里的水和空气是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证明。这些方法如果只是简单的由教师告知,会显得比较生硬,在课前可以做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纸巾擦桌子上的水,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观察到的一些变化。另外可以用验证粉笔中有空气的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验证实验,但要放在课前,因为这些内容和土壤没有直接的关系。]

    3汇报预设

    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

    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

    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

    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4学生活动

    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

    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

    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

    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呀?

    生:猜测,浮上来、、、、

    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

    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设计意图:从观察小气泡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气泡上,当他们搅拌水时,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被调动。此外,因为汇报是小组汇报,但希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观察,因此可以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比一比小组里谁发现的多,在比一比那一小组的发现最多。]

    四、总结

    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啊?(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

    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土壤是一种观察的对象,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多种以往没接触过的观察方式,因此,让学生总结是为了巩固这种观察方式多样化的意识。有很多的物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并不能全面的认识它的性质,借助其他物体是科学观察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手段。]

    五、课后活动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是小公园里的土壤,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土壤呢?

    生:菜地、花坛、河边、、、、

    2师: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和今天不一样的土壤,用学到的方法观察并记录里面有哪些成分!

    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老师准备的土壤可能比较单一,生活中的土壤范围很广,让学生延续观察的活动,既是让学生巩固观察方法,也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土壤资源。]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我们用:

    放大镜、    纸巾、    放进水里(搅拌)

    发现土壤里有:   枯树枝              空气

                          草根                 小颗粒土壤

                         小石头                大颗粒土壤

                         、、、、、、

     

    【课后反思】

    土壤是学生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物体,对于成年人而言更是常见而易忽略的,但我们真的了解土壤吗?你仔细观察过土壤吗?作为一名科学老师这也是我第一次那么专注的去观察土壤。这就是这节课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我么的物质世界——从土壤开始。

    二年级正好学习了土壤里的小动物,小朋友的视线从科学桌上转移到了大自然里,甚至是平时大人不会主动让他们接触的土壤。而紧接着到了三年级,科学里有了好好观察土壤的机会,这太重要了。很多的学生在教室里观察了土壤,发出了惊叹声,因为这次的观察和之前他们认识到的土壤太不一样了,他们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学生保持了二年级时对大自然科学的热情,同时也有了科学技能的储备,能积极的思考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中,学生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年龄的局限,他们的方法可能并不科学,或者多为解释而非科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引出“纸巾”、“放入水里”这样的方法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借助一些情景在这样的情况里十分适用,联想法也是科学家们常用的办法,他们也常常在其他的领域获得了灵感而在自己的课题上有所突破!

    只有真正教授一个知识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知识!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意义,这是他们了解物质世界一个重要的途径!